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班集体建设
民主 · 平等 · 信任 · 和谐

民主 · 平等 · 信任 · 和谐

——百年金中师生关系的理性追求

赵巧林

题记——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我们一同哭泣,一起欢笑!

                     ——裴斯泰洛齐《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

(一)、强扭的瓜,不甜

有这样几个场景,想必每一位老师都不陌生:

场景一:课间,一男生来到办公室:“×老师,您有一次性杯子吗?我想借个杯子吃药。”我坐在办公桌前,用手指了指书架上的杯子:“那儿,自己去拿!”学生自己找到了杯子,自己倒了杯水,吃完了药,说:“谢谢老师”!然后走了。

场景二:自习课上,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笔没有水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的学生:“谁有红笔,借我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的学生都听到了。坐在前排的几位同学纷纷打开文俱盒,拿出红笔递到我手中。

场景三:上课预备铃打响了,我拿着书快步走向教室,在经过教室前窗时,教室里传来了这样的声音:嘘,×××来了!

场景四:我和同事一起走在校园里,迎面走来同事班的两个学生。学生远远地也看见了我们。想避,没有路,只好把头低下来,假装没有看见我们。在经过我们身边时,同事喊住了他们,责问他们说:“为什么不喊老师好?”学生们犹豫了一会儿说:“老师,对不起,我们没有看见你们,老师们好!”说完就转身跑开了!

等等类如以上的场景,普通、真实!但每每遇到、经历却很难忘却!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然而,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我却不经意地往深处去思考:为什么学生问我借杯子时,我没有把杯子亲自递到学生手中,但却享受着学生借笔给我的热情呢?为什么我们随意且理所当然地喊着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名字,但当听到学生背地里直接称呼我们的名字时,内心难以“理所当然”的认为正常呢?为什么我们很适应学生主动向我们打招呼,我们却不能主动向学生问好呢?为什么老师生病了,学生去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学生生病了,老师去医院看望却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也许,有人会给一个清晰的答案:“我们是长者,我们理应受到尊重!”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甚至是一种封建思想:师道尊严,老师与学生不平等的心理地位。

固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理应得到尊重,理应得到心理上的“高高在上”,然而,这份尊重,作为教师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获得?如何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获得学生对自己的真正景仰?如何培养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师长的尊重延伸至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重?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我们应慎重对待:

其一、一种理念:“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是近年来教育界十分流行的一句话。这对于过去教师高高于讲台之上俯视学生的教育方式来说,无疑是一巨大的进步。当然,“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绝非简简单单的“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而是教师在心灵深处对学生的平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理念的有益体验。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的错误,因为我们也会犯错误!我们没有理由抱怨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由不懂到走上讲台!在学识上,请让我们“把学生当学生看待”;在人格上,请让我们“把学生当成人看”。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也迫使我们这样去做!

其二、一个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现代公民?懂知识?懂技术?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笔者认为,答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现代公民还应该是一个懂民主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懂得民主、珍惜民主、并真正愿意为了社会的民主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现代公民!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到来。民主是一种的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

然而,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民主政治应该意味着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满足。因此,在我看来,教育领域里的民主,即民主教育,就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从而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社会!陶行知先生更是对民主教育下了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正确认识民主;到了政治走上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的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将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将民主意识渗透至教育教学内容,真正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育方能“为全民造幸福”。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我们绝不应该固守历史遗传下来的“师道尊严”与“清规戒律”!它需要我们真正“俯下身去”看待我们的孩子们!

其三、一些做法。尊重学生、民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煞费苦心的“教育”,而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应该是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我们应该真诚地鞠躬回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我们应首先请学生坐下;校园内外师生相逢,我们主动招呼学生,面对学生的问好,我们也真诚地问学生好;早上到班,我们完全可以先向学生问声“早上好”;学生生病了,我们应该很“正常”地去看望他/她;课下,我们也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嬉戏娱乐……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不代表允许学生“放肆”,恰当地维护自身的尊严同样可以从反面教育学生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此外,在营造班级民主平等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后进生的尊重。学习成绩上的落后不代表人格尊严的缺失。我们不能对他们否定一切,更不应该将他们列为“二等公民”。

我们每个教师都渴望学生尊重自己,都渴望学生能把自己当作“学识上良师,心灵上的益友”。但“强扭的瓜,不甜”!我们渴望学生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必须首先按我们的愿望去对待学生。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主教育的要求,是成功教师的要求!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尊重只能在互相尊重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我们别无选择!

(二)、爱而不会爱,不如不爱

《孙子兵法》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怎样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开始班级工作?三年之中、三年之后,为什么初始差异不大的班级学生之间在学业、人格、品格等各方面的对比中竟产生天壤之别?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是这三年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因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发生了偏差。

说到方式,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什么方式不方式的,当老师最重要的是带着一颗爱心,要爱学生。此话不假!所谓“带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教师这个岗位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关爱学生!

但问题是:怎么爱?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爱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某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长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喂食鱼油的方法。

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想把一只小牛赶进牛棚里喂食,可是这只小牛不愿意进去。年轻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进牛棚,可是拉不动。牛仔的爸爸见到了,也出来帮忙,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可是这小牛发了牛劲,抵死不从,无论两人怎么费劲,小牛都不肯进去。这是他们家的保姆出来,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进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着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着她进了牛棚。

这里,笔者并非把我们的学生比作狗或者牛。但这两个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我们教师教育学生又是多么的神似!我们以为我们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我们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为他们好,可是万没有想到学生竟然那么抗拒,甚至拚死不从。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们的东西吗?当然不是!学生所抗拒的是我们给予他们爱心的方式!而我们所缺少的也正是对教育学生规律的正确认识,让我们吃力和痛苦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违反规律。

那究竟如何去正确的关爱学生呢?我们来看下面一封笔者收到的真实的学生来信①:

巧林兄:

    我是杨璋。首先请原谅我不用“老师”的敬语来称呼你,并不是我不尊重你。相反,我非常喜欢你,初中你带给我政治课的自由氛围,现在你又分散话语权,鼓励大家在课上提出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对个性的推从,让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所以,我希望可以以好朋友的身份向你谈谈我的心里话,好吗?

    先说我为什么选择史政班②。我的中考成绩是601③分。高一末报选科志愿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文科生,大学招的就少,将来找工作也不容易。况且,文科班大都是理科成绩不好的同学,将来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尽管他们苦口婆心,为我的前途担忧,可是我一直向往的,却是人文工作者干净纯粹的内质和一颗博大而又敏感的童心,向往夜听穿林打叶声的灵感和悸动,向往外交之中充满智慧的神采飞扬。

    我也曾经想过,在高中里咬牙读不感兴趣的理科,到大学再选文科。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我扔进了垃圾堆里。没有必要浪费自己宝贵的高中时光,只要汲取自己感兴趣又有益处的知识就好了。更重要的是,以我的理科成绩,也就能上东南一类的大学,这些学校的人文学科的实力都不令我向往。今年夏天,我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要上北大。

我想,为什么人会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气盛?可能并不是因为无畏,而是因为害怕,怕自己有一天会背离自己从前的梦想,怕自己变得连自己都不敢认自己。所以要趁着年轻,“嚣张”得活着。我非常喜欢《最初的梦想》中的一句歌词:最初的梦想,一定会到达。只有实现了渴望,才算到过了天堂。

大学不是站在围墙外,大喊几句“我想进去,芝麻开门”就能进去的。现在的高考形式似乎对文科生更有利,最终参加高考的三门功课中,有语文、英语两门偏重对文科思维的要求。这是一个契机,一定要抓住。对于文科生来说,数学绝对是最拉分的科目,我会紧紧学好数学的。选择文科,就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背诵人人都会,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希望巧林兄可以交流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讲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该说说对班级的想法了。我觉得,为别人多多考虑一些的人是幸福的,这样不会太计较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心态淡定平和,感恩知足的人,特别容易快乐。可能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吃亏了,挺傻的。我就是愿意做这样的一个快乐的傻子。从踏进这个班开始,就被打下了三班的烙印,它就是我的班。我想做三班的班长,它的失败是我的耻辱,它的成功是我的荣誉。我希望可以做到让巧林兄骄傲。凡是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我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这就是人文学科吸引我的地方,试想,站在大台之上,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把自己的思想和激情传递给台下的每一个人,该是多么饱满的生活方式。

而对你巧林兄的要求,很简单:1、相信我们这个班,未必要过分乐观,但一定要充满信心。2、管理好班上的纪律,手段尽可以非常严格。3、对自己不要太苛刻,要注意身体健康。

最后以一句话送给你,与共勉: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努力过了,即使失败,就不会有遗憾,不会有叹息,不会懊恼自己没有跳起来去够那三尺高的希望。

                                      你的好朋友    杨璋

                                       2006年8月16

在这封信中,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令人吃惊地呈现了出来!而这种“新”却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取得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由他育走向自我教育、由单纯说教式教育走向心育的必然要求!

其一、身份的平等到心灵的平等。究竟该如何定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师,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是“戒尺、威严、惩罚”的代名词?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教师地位让我们的教师很难真正地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很难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地位平等的位子上!而在改革开放进行到现在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民主、平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改变原先旧的师生地位,以更民主、更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应是每一个教师的上上之选。教师与学生都在知识的天空下纯粹的生活着。而在上文中“巧林兄”、“个性的推从”、“你的好朋友”等等无不透露出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天空下,学生真实而健康的心灵!

其二、信任,从他育到自育。哲学上说,外因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品质一直是困扰每一位教师的重大问题。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当中,很多时候,过多的指导、甚至指责反而会加大学生对你的反感。这时候,放开手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她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只要站在他们/她们身边,看见他们/她们走偏了时,轻轻地点醒他们/她们就够了。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能走好自己的路。当然一开始,也许需要我们多提醒一些,但一段时间后,我们需要切记的是放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灵向你敞开了,学生的思想被你掌握了,学生更是在你默默地引导和其自身的反思教育中实现了自我的完美跨越!再看信中所言“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努力过了,即使失败,就不会有遗憾,不会有叹息,不会懊恼自己没有跳起来去够那三尺高的希望”,学生所形成的这种良好的自我期待怎能不助我们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其三、真诚,做学生心中最好的朋友。也许,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困扰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究竟在想些什么?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教师们自己也感到委屈:为什么自己的好心好意,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和接受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真诚”上。学生,特别是屡犯错误的学生其实几乎都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在他们做错事的一刹那,他们已经想到了自己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父母的怒骂。为了自己能够经过这些“考验”,他们就提前在自己的心理想好了对策:态度端正、承认错误、蒙混过关。然而,他们所犯的错误并没有真正地给予自身以心灵的警示,接下来便是一个接一个的错误。这时候,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不在公开场合去批评他们,我们不要把他们带到办公室来“谈话”,我们不急着去请他们的家长......我们能不能在操场上和他们聊聊?能不能写封信给他们,告诉他们你很在乎他们的改变?能不能把信中的署名主动地将“×老师”换成“×××”?能不能打个电话给他,告诉他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他?真诚地对待学生,别把学生仅仅当作学生,你才可以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朋友!

有些老师很擅长“用熨斗把学生烫平”,从而班级工作秩序井然,但,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心在哪里,他自己在学生心灵成长中的位子也难以清晰地存在。“孙子曰:‘凡用兵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德仁兼备,靠的是天道人心,以霸气压人,虽也能迫人服顺,但终究要埋下反叛的种子,时机一到,旧病又会复发,并且不会减轻,只会更加厉害”④。那就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吧!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所给予他们的爱,而是我们爱他的方式。让我们在教育上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让我们为真正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而努力!

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任重而道远!

【备注及参考文献】

①:这是一封真实的学生写给我的信。它发生的背景是在高一学年结束,学校进行文理分科。在我接手的文科班级组建的第一天,我就让每个学生给我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形式、字数都不作要求,只是特别强调是“写给赵巧林的”,而非“写给赵老师的”。

②:高一下学期,为应对高考模式的变化,所在的学校进行了文理分科

③:2005届南京市中考总分是640

④:参见《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89页。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