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班集体建设
我们可以如此亲密无间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方法与技巧

我们可以如此亲密无间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方法与技巧

南京市金陵中学    赵巧林

苏联学者洛莫夫认为交往的功能分为三类:即信息沟通;思想沟通;情绪沟通。人们之间的交往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交往可以使人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首先在群体内部的交往,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情报,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了解。充分的人际交往,能把各方面的力量汇集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力量,促使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沟通从心开始”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加强师生间“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不仅可以加快教育进程,而且能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之中,爱的力是无穷的。”大家知道,任何教师若担任过班主任的角色,均体会到班主任工作难,当优秀班主任更难,每个班主任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然而,“沟通从心开始”,心灵沟通的效果不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是双向的情感交流的活动,心灵沟通之间必须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处在教育情境的互动中。正确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氛围,在教育教学上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应与学生心灵沟通尤为重要。

一.沟通的原则与前提

(一)“大爱”的根本性原则

每当有人问著名的学者李镇西老师:当一个好班主任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班主任具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就能无条件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并通过班主任的行为去挖掘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期待。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要我爱所有的孩子我办不到,学习老后退不前进,行为顽劣、屡教不改的孩子,我实在爱不起来,嘴里说爱吧,心里老爱不起来,就好像要求售货员爱他的所有顾客,医生爱他的所有患者一样,不仅不合理,而且太苛求了。但我认为,把教育事业等同于其他行业,是错误的。虽然说教育也是一种服务,但这种服务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服务行业,它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千百万个家庭和亿万个孩子的幸福和前途提供的服务。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喜爱优等生是每个老师都能轻而易举做得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优等生毕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学生则属于“中等生”,甚至“后进生”,这些孩子未必不是可造之材,就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培养他们。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核心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得到平等的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得到教师的爱也是每一个孩子应拥有的权利。

有一次,我无意中阅读到《难忘的八个字》这篇文章,心头的感动与震撼都是异常的强烈。文章的大意是:有一个名叫玛丽的小女孩,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小女孩十分自卑,再认定:除了家里人外,没人会爱她,甚至没有人会喜欢她。二年级的时候,这孩子进了老师纳伦德的班级,这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个“耳语测试”,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住右耳,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玛丽的左耳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但她自有一套对付的办法:终于轮到她了,只见她把左耳对着纳伦德老师,同时用右手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的把右手抬起来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等待着,等待着,她终于听清了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说的话:“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故事中纳伦德老师,无疑是平凡与伟大的。她用自己的真诚关爱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即使是长着裂唇、牙齿倾斜、说话结巴、左耳失聪这样一个受嘲弄的残疾儿童,也同样是她倾情关注的对象。“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句话仿佛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直射玛丽的心田,给了玛丽那颗曾经受伤的心最大的抚慰与呵护。这句话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这句话给了一个残疾儿童以震撼内心的巨大欢乐和生活的勇气。这才是老师,这才是所有的孩子需要的班主任老师,懂得营造阳光,能将融融的春日洒在学生的心田里。我敬佩这样的班主任!

而只有内心充满着满满的爱的老师也才能耐心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呵护的孩子,才能眼中时时有着孩子的开心与不开心、快乐与不快乐,才能蹲下身子,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大爱”是根本,没有“大爱”作为基础的沟通不可能直达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与心的交换,灵魂与灵魂的相伴,成长与成功、成熟的相随。

(二)“交心”的关键性原则

有一扇大门上挂着一把锁,铁棒连撬带砸,也不能把锁打开。而钥匙伸进锁孔里,轻轻一转,锁就开了。铁棒问:“为什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打开,而你却能轻易打开?”钥匙回答说:“这是因为我能深入它的内心。”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压服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是心灵的对话。

很多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父母们总是在抱怨,说“孩子们现在都有自己的世界了,我们与孩子们已经有了代购,难以和孩子们对话沟通了。”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与孩子们交谈的除了“好好学习”、“学习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作业做好了吗?”“你要好好学习啊!”等等这些大道理,还有其他能直达孩子们内心世界的话吗?赞科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心理的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提供机会加强与学生心灵间多渠道真心的沟通,使他们“亲其师,爱其业”;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支持和赏识每一位学生,把无私的爱播撒到所有学生的心田。很多时候,我们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究竟有多奇妙;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更要把孩子当成人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用尊重、平等、民主的眼光对待与我们“交心”的“小大人”。而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我们才能实现与孩子交心,陪伴孩子每一步成长。

(三)“倾听”的对等性原则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尊敬的班主任老师们,很多时候我们是像那些观众一样,面对孩子的“错误”,没有等他们给出合理的解释,就披头概念的一顿臭骂,一味地指责,一味地怪罪,我们没有仔细地考虑此时孩子的心情究竟怎样?孩子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怎样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们的不耐心,因为我们没有仔细聆听孩子的解释,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关闭了孩子渴望交流、沟通的心,其实,不是孩子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远离了孩子。

(四)“及时”的时效性原则

我们与学生的沟通发生在何时?是在学生最需要解开心中疑惑的时候?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在学生最觉得委屈最需要解释的时候?还是在学生心情平静,一切安好的时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最有效的沟通一定发生在最需要沟通的时候。沟通最需要时效性。

要想努力实现沟通的时效性,作为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要注意观察,要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敏感的神经。一直开朗活泼的他怎么变得沉默不言了?一直积极发言的她怎么不愿意抬头看我了?一直积极向上,活跃在各种舞台上的她怎么不愿意表现自我了?这些变化,身为班级教育主体的班主任一定要时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二,要发挥班级主要班干部的力量。班主任同时兼顾教育教学双重任务,面对全班五十几位孩子,确实很难有精力时时关注到每位孩子的点滴变化。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安排的也很紧,难以给班主任留出观察的时机。此时,班主任如能安排好班级主要班干部,如班长、生活委等与班主任很“贴心”的学生,请他们留心班上同学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然后及时告诉你。需要说明的是,你一定要说服这些班委,他们这样做不是“告密”,而是及时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有了学生同伴的观察,师生沟通的及时性原则能得以有效实现。

其三,要积极与班级科任教师做好沟通交流。班主任在一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能够与学生接触,其余时间也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观察到班级的学生了。相对来说,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现空间并不大。因此,若想全面了解学生并及时与之沟通,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做好沟通交流,以此了解学生的各门功课的学习现状、学习潜能、问题所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实现有效性。

其四,要主动与家长做好交流沟通。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集体后,应该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办公室座机号等联系方式告知家长,以寻得家长随时随地的沟通与配合。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家中情绪变化时,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将看到的现象,了解到的信息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可据此第一时间找到学生与之沟通。

总之,时效性是有效沟通的保证,没有时效性的沟通是无意义的沟通,更是无意义的教育,难以实现的成长,不可能实现的成功。

(五)“随时”的日常化原则

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不应该是一种随随便便的教育行为,理应得到班主任全面的重视和准备。沟通前想好需要沟通的内容、学生的问题、提出的希望、学生估计乐于接受的谈话方式等等,都需要班主任在沟通前做好十足的准备。

但,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更应该坚持日常化原则。应该视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为一日三餐、为春日里温暖的阳光、为树林间清新的空气。朴实、平常但美好!班主任可以在早上每一位走进教室的学生报之以微笑,真诚主动地问声“早上好”;对个别精神状态不佳的孩子轻声问声“今天怎么了,好像状态不好呀?”;对大声读书的孩子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对辛勤值日的同学轻声说声“辛苦了”。

班主任可以在课间偶尔走进教室,劝说伏案作业的同学走出教室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询问吃点心的同学需不需要热水?建议讨论明星八卦的同学放学后再讨论;提醒同学下节课是什么课,请提前做好准备。

班主任可以在中午走进教室,看看同学们是否及时就餐,劝说节食减肥的女生注意身体健康;看看男生的饭菜是否能够吃饱;与男生们一起讨论新闻时事。这些非正式的沟通仿佛离学生很远,其实又离学生很近,仿佛不能称之为沟通,但其实在无形中融化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与隔阂。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