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班集体建设
用脚步丈量红色,用行动践行初心

魅力申城,东南之都会——上海篇

魔都初印象

启程恰逢难得的晴天,见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从六朝古都到东方巴黎,一路颠簸,一路惊喜。
  大巴穿过无数隧道与高架渐入城中,窗外的风景也由层叠的居民楼渐变为林立的高楼,一个个著名大学、研究所、电视台的名字闪过眼底,远方依稀看到东方明珠的塔顶,千里繁华入目,是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午饭后,我们前往研学第一站——长风海洋世界。首先在场外进行了小型破冰开营仪式,各个小组分别取了队名,在调侃和欢笑声中正式开始了研学旅行。

步入湖底的海洋世界,海水的咸腥味扑面而来,伴着藤蔓交错盘旋,甬道蜿蜒而前,热带雨林的奇幻风光徐徐展开——巨骨舌鱼轻曳尾鳍,小丑鱼闪动于珊瑚丛间,企鹅伫立沙滩憨呆四顾……无不在体验中科普以海洋生物的奥秘,助我们探索深海秘境。
  日渐西移,我们开启研学第二站——城隍庙与外滩。暮色四合,小街巷泛着和煦的光,商贾如云,人流如织,演绎着这座城的人文故事。而漫步外滩,彼时华灯初上,霓虹绽放漫天——这是一座没有夜晚的城,永远忙碌也永远鲜活。夜无声地拥抱着华美的魔都,也拥抱着我们的青春。
  象由夜景为底,繁华作笔,华灯璀璨,令人也不禁在心中勾勒出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研学首日,小乏而尽兴,妙哉。

                                  ——高二8班 汪石雨韩

 

 

霓虹流烁,车流如潮水般涌动,喧嚣,现代,似乎才应该是这个城市最核心的元素。而当车窗内的我们回想这一天,感动的却恰恰是独属于他的宁静与厚朴。
  晨光正好,平静的银锄湖下,是另一块生机蓬勃却静谧和谐的水的世界。光线暗下,或蓝或紫的光在令人讶异的诡谲中,带来一种脱离于地上那个世界的梦幻与宁静。水声潺潺,人声嘈嘈,而我听见的,只有掠过头顶的鳐鱼无声的振翅,与无忧无虑的水母诗一般的浅笑,犹如城外平静海面上清澈的风声。
  这阵风也吹过了江畔一艘泊在岸上的测量船,他曾是共和国的光荣,也曾是一次又一次卫星运行与降落背后默默的工作者,现在他的容颜已与他的历史一般苍老,却不失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刚健与朴实。夕阳欲落,我们从远望号空空的甲板走下,带走朴实的奉献,却还给他历史的宁静与平和。
  宁静?似乎与这一连串人声鼎沸的弄堂无干,但恰恰是在田子坊这嘈杂的地方,我们读懂了这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厚朴与诗意。一切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错落的石砖与狭窄的街巷,都在凝固中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我想就应当是在这样的巷子里,曾经的人们世代习以为常地体味着平凡的惬意与无奈;也应该是在这样的巷子里,那梦一样的姑娘打着油纸伞,缓缓走过,留下一个世纪的迷惘与恬静,像诗一样,同诗一起。
  窗外,千光辉映,照亮夜空,却不打扰属于这座城的宁静与厚朴。

 晚餐过后,老师们别出心裁地安排了田子坊这个点。几树繁花,一挽烟霞,安静、清雅是我对这的第一印象。比之城隍庙,少了几分热辣的喧嚣,却多了些娴雅的唯美。徐徐踏进这街道,有美食,有清茶,有杯酒,有书画,似人间仙境,倒多了烟火,似闹市隐逸,却多了些游人。这或许便是大都市的另一面吧。

——高二10班 陈俊儒 汤泽宇

 

今天是研学的最后一天,上午参观了一汽大众的工厂车间。一进大厅,最醒目的是悬挂着的标语----“员工是上汽大众的财富”“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这可能就是上汽32799名员工与每年208.8万辆产量的保证,也成就了一个走过三十多个春秋的庞大企业。

每条生产线12个机器人,可在5分钟内自动换模、侧围焊接、补焊、抓件上料、输送、打磨等等全部都是自动化的机器的流水线。这是现代化工厂的效率。相比于上个世纪的手工打造,数千名员工的亲临一线,新的时代是智能化的惊叹。不变的,是精益高效的理念,是超越自我与创新的精神。下午的汽车博物馆见到了红旗的第一款车,精致的做工是一代中国制造者的精益求精。在参观车间时,每一步工序后都有专门的检查人员,对于细节的追求并不是一句空话。“渴望挑战,拥抱成长”是车间内的标语,使我想到上个世纪的中国汽车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直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走在世界的前沿。正是一代代中国汽车人凭着雄心、智慧和勇气坚定地走在梦想成真的路上。

在宣传片中,更强调的是一汽大众积极回馈社会。这是大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下午的上海汽车博物馆中也见到了各种古董车,有的艳丽优美,浪漫奢华,有的朴实简约,厚重沉稳。每辆车都有一段过去的故事,印刻着时代留下的痕迹。仿佛车主人依然紧握着方向盘,发动机仍在隆隆轰鸣。仿佛可以看到风云翻腾的历史:和平,战争,繁荣,萧条……它们闪烁着科技与艺术的光芒,寄托了人类永恒的梦想。上海的天是淡淡的温温的蓝,绿化,楼房,场馆,还有许许多多正在工作的起重机。我只能感叹的是这座城市的伟大。它有着近代的历史,但它更是在不断地建设拓展,找寻新的生机。三天的旅程也许只让我窥到魔都的一角,它笑着告诉我这里的包容与创新,这里有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高二12班 李辰蔚

 


第三天早上,我们驱车前往上海汽车博物馆。一进门,十余米挑高的空间、黑白的配色、设计成马路样式的地板无不彰显着这里的现代感与别致风情。从历史馆的沉淀回顾,到珍藏馆的古董展示,飞驰汽车后喷薄的是人类对移动自由的不懈追求;从郑和宝船的雄伟壮观到“蛟龙”入海的动人心魄,高扬旗帜间铺展的的是国人对世界角落的执着探索。马车、初代汽车、跑车满盈历史的厚重气息,又被聚光灯细致镀上一层新亮的彩膜。下午在大众汽车厂,我们参观了车间,见证了汽车从零件到整车的组装,也惊叹于每件成品——它们都是无数工人严谨调试,无数道工序紧密配合的结果。

回程,随着大巴的缓缓启动,眼前掠过晴空下上海的意气风发,入夜时申城的灯火万家,三天的旅程不算长,却在我们心中绘成了一幅兼备古典浪漫和现代气度的上海画卷。亲手搭建的DNA双链模型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的色彩,城隍庙灯笼下拍的照片中画栋飞檐,远望1号上的旗帜依旧飘扬,背景是翡蓝的江面和蔚蓝的天。这是一场旅行,一程探索,是一次集体学习,亦是一轮班级团建。研学仍在进行时,因为我们将把每段记忆、每帧美景珍藏,一如我们将集体照夹入日历,留住年年岁岁的期盼,岁岁年年的祝福。

——高二14班 谈辰佳

 


行走诗画江南,追访红船精神——杭州嘉兴篇

早晨七点,我们在学校北操场集合,班主任点齐人数之后,我们坐上大巴车出发,从南京到杭州。一路上途经美丽的乡村,从车里向窗外看去,时而是荷叶鱼塘连向天边,时而是青翠葱郁的丘陵向远方绵延,村落点缀在田间。
经过四个小时漫长的车程,我们到了春田花花饭店享用午餐。有醋熘白菜、糖醋里脊、蒸鸡蛋等美味佳肴,还有香喷喷的白米饭。
  午饭过后,我们乘车前往莫角山遗址,参观良渚文化的墓葬,领略千年前的玉器之美。玉璧、玉琮和玉钺,不同的玉器种类和数量昭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神人兽面的神秘图案,跨越悠悠时光,凝视着千年后的我们。
  午后明媚的阳光洒满广阔的河谷原野,路边的雏菊花在微风中摇曳,我们步行到良渚文化体验馆。体验馆的老师为我们细致地讲解玉器的历史文化,从女娲补天传说,到“玉,石之美者”的记载,再到那一件件精美神秘的玉雕的文化寓意。这之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玉石的打磨和抛光,先用锉刀磨平玉石表面,再用不同粗糙度的砂纸依次擦拭抛光。经过打磨的玉石圆滑润泽,装进莲花纹的盒子里便是一份别致用心的礼物。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成功了。有的同学努力磨了半天,最终对着自己的玉叹了一口长气。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吃完晚饭,我们到开元曼居酒店落脚休息。第一天的旅行就结束 。

                                    ——高二2班 张育铭

 

 

 

拂晓的朝阳,是同学们满心的欢喜与期待;
晌午的蓝天,是乌镇温润低吟的沧海桑田;
夜晚的群星,是研学旅行闪烁着的回忆录。
我们曾在莫角山麓大汗淋漓,也在乌镇小巷“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我们曾在金中的柳絮中咳嗽,也傍小桥流水叹“杨花风弄,鹅毛

天剪,总是诗人误。
我们曾在星空下高歌,也曾循古法“旋移针线小窗前”。
今天,梦里。
有烟火,是江南民俗馆的气息与情调;
有技艺,是徐家院中龙腾凤跃精雕细琢;
有文学,是茅盾的耕笔不辍和孜孜以求;
有色彩,是昭明书院里的笑声和灯影。
有力量,是舞台上风华的繁盛和摇曳。
我们敬佩良渚人的智慧,我们深谙乌镇似水的柔情。
我们是烈日骄阳下的青春少年,我们是荻花小船里的山野梦魂,我们在嘉兴,天地融化在我们心里。
我们恣意享受着属于我们的,五勒豪风的浪荡春天。

——高二3班 罗睿寒

 

 

6月7日上午,我们游览了乌镇东栅。

乌篷细柳风拂面,小桥流水艳阳天。竹林曲径通幽处,弄堂小巷通四方。白墙素静,黛瓦雅致。漫步在乌镇的古石板上,仿佛置身于水墨丹青之中,一举一动犹然画里人物。

走进染坊,靛蓝色的绢布静谧地在微风中摇曳着,轻轻荡入眼帘。一眼千年,故景如旧。风吹帘动,影影绰绰处,千年前织布染布的美丽少女的身影,似乎又在印花蓝布间穿梭。历史的沉淀让染坊多了几分沧桑,更平添几分厚重。木柱上的罅隙,记录了时光刻琢的痕迹,支架上的印花布,浸染着祖辈劳动的智慧。

穿过几条小路,绕出数个巷口。我们像是在历史的隧洞中来回穿梭:货币纪念馆里的藏品琳琅满目,世界各国的货币平整精致地封存在展框中,诉说着它们的前生今世;木雕馆中的人物雕塑惟妙惟肖,舞榭歌台栩栩如生,匠心独运,使人击节赞叹;三进之院落,百年之古床,勾画了了。纹饰图案,或如清红木雕花床极尽纤巧,或如明黄杨木床朴素无华,无一不显出当时的水乡文化。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茅盾故居位于东栅一处不显眼的位置,进入房内,立于眼前的便是沈先生的塑像,两眼炯炯,凝望远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国文先生给予他的评价:竭力用功,勉成大器。事实证明,在以后的革命生涯和写作生涯中,他也没有辜负这一评价,以《子夜》《幻灭》等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哉,乌镇之风光秀丽,旖旎千里;壮哉,乌镇之地灵人杰,日月同辉!

6月8日一早,我们来到嘉兴南湖。

丝丝暖意荡漾在涟漪之中,微风拂过,岸边依依杨柳低垂,脉脉不语。一艘船,泊在那儿,木板古旧,舷窗紧闭。

这艘画舫是那么的沉默,恰如它朴质无华的外表,漆木的船板,悠悠地在水中漂摇。

悠悠地飘摇着,在翠绿的柔波里,这画舫又似一位沧桑而和蔼的老人,温柔地诉说着一段并不平静,而是惊天动地的历史。

它说:

——整整一个世纪前,有一群与你们一样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从这小船上信步走出。他们的脸上,戴着憧憬与自信,也带着迷惑与谨慎——他们的肩上,背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他们所规划的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华夏的兴衰。

踏上红船,难以置信,我们的党,伟大的党,便从这里走来;在船内的木板桌上,诞生了党的章程!

夏日的暖风拂过,船头起起伏伏,合着涟漪慈祥地诉说。

它说:

——那群青年,爬雪山,过草地,与日本人在山区中游击,与反革命势力在华北平原决战。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扫除了中华大地上的一切顽瘴桎梏,依照最崇高的理想,构建了一个新中国!

漫步湖畔:一如从前之日,天朗气清,和煦婉丽;却又大不相同,天地一新,换了人间。华采于晨曦绽放,桅帆于水中破浪向前。这时,我仿佛听到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在空中响起:青年们,希望在你们,未来在你们!

——高二4班 闫晓天 朱乐崟

 

南湖微波起,胸中壮志生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面前是一片极广阔的湖水,站在岸边遥望湖心岛,看得有些影绰,倒也有几分朦胧的美感。听导游说,若是赶上淫雨霏霏的日子,便有“轻烟拂清,微风欲来”的景可观。那湖中小岛,颇有几分“蓬莱仙山”的神韵。

我的注意力却全然不在这里。盯着蓝色的湖面,我静静地出神。

我在想,1921年7月在这里泛舟的那群人,定然没有我们今天这般观景的雅兴。那天,飘着濛濛细雨,一如他们胸中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连绵不休。为避巡捕,他们将会场搬到小小红船之上。会场显然简陋,但他们知道,自己今天所讨论的内容决定着中国的将来。那天,一声庄严的宣告响彻整个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这声宣告,在100年后的我们听来仍洪亮如钟,振聋发聩,回望10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那时的人们可曾想过,这一切变化都源于南湖上那艘小小的红船。

胸中莫名生出几分豪意,内心激荡如南湖洪波。红船虽小,却可载革命精神,少年犹稚,可堪担复兴大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100年前的梁启超如是说。前程似锦,来日方长,我们明白,世界的责任或早或晚会落在我们肩上。

再小的生命里也流淌着世界的山河。

——高二11班 何柏旭

 

 

 

如梦令

正当六月夏初,研学路上师徒

红船尚未见,却问粽叶有无

南湖,南湖,可濯吾缨子足

破阵子·攻玉

看罢千年古法,又闻沦石新声。将令限时作玉鸟,未等匠手看石纹,刀下知留痕。

慢工挑灯夜战,细活分秒不争。一二杯水同得响,三千目砂微有声,振翅待鹏程。

——高二11班 许之乐

 


行走鲁迅故里,追访水乡古韵——绍兴篇

小学在课文中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早”时,我便十分憧憬有一天能够在绍兴城中走一走,品味一下鲁迅笔下的人文风情,感受一下鲁迅当年的生活情境。今天有幸跟随班级踏上了寻访“鲁迅故里”的研学旅程,心中充满了期待。

在四个多小时的车程中,我从导游的讲解里,对绍兴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号称“名士之乡”的绍兴可谓是历代人才辈出。上至夏朝帝王大禹的大禹陵古迹、春秋时期的西施故里,下至东晋王羲之饮酒赋诗的兰亭、南宋陆游与唐婉凄美爱情故事的背景——沈园,都是古老绍兴历史的见证。步入近代,绍兴作为周恩来、秋瑾、蔡元培等的出生地,荟萃了当时中国无数的英才。原来,绍兴可不单单只有鲁迅喔!

研学旅行的第一站从沈园开始,作为沈氏家族的一员,来到曾经南宋沈姓富豪的私家花园,我真是倍感亲切,仿佛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这样一座著名的园林,又因陆游与其前妻唐婉的《钗头凤》而声誉大振。步行在青瓦白墙、溪桥流水间。几声“错错错”,“莫莫莫”好似仍在耳畔回响。在陆游纪念馆前,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朗诵陆游著名的诗词——《冬夜读书示子聿》,以致敬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步行前往至鲁迅故里,参观了鲁迅祖居,游览了我心心念念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轻抚碧绿的菜畦,仰望高大的皂荚树,还时有叫天子出入云间;尽管如今短短的泥墙根已难觅踪迹,但我与鲁迅的世界仿佛又多了些交集。

入住酒店后,我们聆听了关于鲁迅生平的讲座,同时,原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也解答了同学们心中关于鲁迅先生的种种疑问。研讨的氛围极为融洽,同时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更加鲜活真实的鲁迅先生。

第一天的行程不知不觉间便已接近尾声,Ade,我的沈园!Ade,我的鲁迅故里!明天一定还有更加精彩的行程等着我呢!

——高二1 沈禹彤

 

 

安昌古镇,一座融合了古典情调和现代生活优雅小镇。蜿蜒的溪流环绕着这座小镇,一座座石桥,布满了时间的痕迹。一抹抹青苔,是自然赐予这座古镇最好的恩典。一家家店铺,留给了人们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风情。当我们沿着街上的石板路边走边逛地向前,体会着绍兴独有的风情万种。木莲豆腐,油炸臭豆腐,腌鹌鹑.....各种小吃编织着绍兴人们安适惬意的小镇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西塘、同里,千灯等其他江南小镇的独特视角,也对绍兴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一路嬉笑着,从师爷博物馆到路边的小吃摊,欢声笑语充斥着小巷,给这座小镇带来了别样的青春活力,红和蓝的校服给青砖黛瓦填上了活泼,这是旅行,也是一首青春的美好乐章。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漫步于兰亭的竹林之间,身着古装,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时代。鸟鸣与墨香交织,绘就成扇面上古韵的描红;曲水与流觞交融,吟出一首首的诗词;流光与脚步重叠,印出探访兰亭的痕迹。光影间,我们不仅见证了一代书圣的崛起,更用心感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建安风骨。在兰渚山的这片园林里,我们一路漫步一路歌唱,飘飘成仙般的汉衣,小桥、流水、苍翠的古木、沉稳的碑刻……鹅池里的那群嘎嘎欢唱的白鹅,沟通了我们与那个古远却又鲜活的时代,恍惚间,我们飘忽成了子敬,要用那十八缸墨水的毅力与坚强,去书写属于我们的,新时代篇章。

                        ——高二5班 阚泽宇 鲁坤 王婧娴

 

 

      迎着朝阳,整装而发,走进柯岩风景区。莲花听音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放声呼喊可听见清晰的回声;天工大佛是人力的匠心独运,千年历史之久。每到巳时,人立莲心,人影佛影“人佛合一”,蔚为壮观。

  漫步于鉴湖湖畔,不觉赞叹山水巧置、如诗如画之景。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怪石、亭阁、石桥相互勾连,连缀四方。触目所及,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山水兼容,岩湖互衬,与蓝天白云倒映在如镜的湖面,波光粼粼,陆景湖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跨越一座座石桥,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感。
  乘船凌于碧波之上,湖风细细流淌过耳旁,诉说着“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的风花雪月。凌波微步在古纤道,两侧尽是无垠的湖水,俯仰生姿。吃着木莲豆腐,闻着黄酒醇香,踱步在出口的栈道,潮湿的季风略过树梢,我们钟情于这个花开的盛夏,离开人杰地灵的绍兴,留下了永恒的研学旅行记忆。
  我缘此栈道而行,忘路之远近。
                                      

——高二6 陆明远

 

 

 

鲁镇

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鲁镇”来源于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提到的鲁镇。

鲁镇是江南水乡,又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的一个缩影,鲁迅笔下各色人物,一幕幕演出,都在今日于鲁镇苏醒。踏足这个“封地”,好似得以向鲁迅的小说中投去一瞥,熟悉的事物由平面的文字或图画变得有形,变得立体,变得鲜活可感起来。

咸亨酒店是鲁镇的特有一个文化标签。“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中这一经典桥段是看见咸亨酒店是从脑中浮现的唯一印象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小说开头就把咸亨酒店的格局凸显出来,给人营造的一种意象是——接下来要进来“打肿脸充胖子”的一定是一个穿长衫的了。

果然,酒店里的确都是“穿长衫的”,只是再没有小说中的情节了,茴香豆和黄酒都不错,在相同的场景里,鲁镇的咸亨酒店只有游人的欢声笑语了。

——高二13班 潘欣悦

 

 

安昌古镇,古亭兰集,位于绍兴,研学旅行至于此,有感而发,想到绍兴千古文化,有陆游,鲁迅之辈,王守仁,秋瑾之贤,古今中外,有几座城市能如此英雄辈出,又有那一座城市能孕育出这么多辞藻华丽文章?安昌古镇,小河东流,行游于小舟之上,感发于两袖清风;想到这天下奇镇,九州一城,不禁感慨万千。

从明后以嬉游兮,游古镇以娱情;水澹澹而生烟兮,临清波而行舟;揺轻棹而望景兮,望渠水之东流。会稽层山,兰亭一序,飘若芙蓉,矫若惊龙。天淡淡而蒙纱兮,感放翁之流殇。登会稽以远眺兮,见幽幽之残月。怨苍天之无情兮,梦一去而不反。感兰亭之嵯峨兮,纵千杯以作赋。斩红尘以俯仰兮,穿八荒之瀚海。指锋芒至岱宗兮,问九州之周鼎。东晋风云,烟波未散,兰亭安昌,卧虎藏龙。潜爪牙以待势兮,卧层薪并尝胆。举倾国以还血兮,成千古之奇谈。月隐悠云,蛟龙升天,旭日喷薄,势如破竹,舞长剑以吟咏兮,洒清墨于世间

                                   ——高二13班 汤灿东

 

 


诗意之旅,最忆杭州——杭州篇

经过4个多小时的漫长车程,对研学旅行充满期待的我们抵达了浙江杭州。
  在杭州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进入序厅,一艘古朴沧桑的漕运船摆在正中, 脚下是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给人一种在运河上徜徉而行感觉。迎面一艘帆船在缓缓驶来,置身其中,如泛舟河上。在博物馆中,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等知识,参观了运河文物、文献资料,以及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
  走过古色古香的小街,我们来到了制作团扇的地点。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同学们用水彩笔在团扇上绘下自己喜爱的图案。制作好的团扇,在炎热的夏日中,给人带来一丝凉意。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古街清河坊。这里自古是杭州繁华地段,在这个商铺林立,美食遍地的古街上,同学们重新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走进清河坊,漫步在青砖路面,两边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身着古老服装的店员……走在这条街上,仿佛融入了过去的岁月。 
  杭州DAY1—汇报完毕。

——高二7班 方琬清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机器人小镇。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水中机器人、画像机器人……无一例外地展示着人类的创造力与现代科技的发达。然而,生活即哲学,我们发现,这些机器人都在模仿生物界已有的形态,而非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不由引领我们思考人与外物的关联。
  下午,我们参观了西溪湿地博物馆,享受了一场生机勃勃的视觉盛宴。地理人,地理魂,感谢学校给我们如此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研学旅行即将落下帷幕,此行使我们身心愉悦,开拓视野,更教育我们“先成人,再成才” 。对万事万物,我们要善察、乐思、博爱。相信世界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好!

——高二7班 曹琬清

 

 

 

2021年6月7日,研学旅行的第二天。一大早金陵中学高二九班与高二七班的学生便赴杭州九阳创意工业园进行参观学习。在这里,我们首先体验了古法碾磨豆浆。在了解了豆浆的由来后,我们亲自使用用石磨磨豆浆,在进行了两次碾磨之后,我们得到了较为细腻的豆浆。我们还体验了九阳炒菜机器人,用它制作了爆米花,品尝了自己研磨的豆浆,了解了九阳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规划,参观了九阳的生产线。通过上午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收获颇丰。

吃过午饭,在西湖上泛舟,体验传说中的景点,也体会历史的漫长。湖水上荡漾的不只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心与远方。接着下午,同学们参加了诗词大会,进行了古诗词知识的battle。双方都十分给力,比赛一度十分焦灼,而突然,题目难度陡变,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但同学们能英勇承担重任,为班级出力,最终九班与七班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让人感叹于同学们的才智与协作。

晚饭后我们来到了城市阳台,刚一下车同学们就被壮丽的夕阳所震撼。俯瞰钱塘江与对岸的G20峰会建筑群,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我们既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瑰丽迷人。

              ——高二9班 陈荟茹 谭子蔚 张宇萌 孟源

 

今天是研学旅行的最后一天,杭州依旧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清晨同学们起了个大早,期待着最后一天的旅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萧山机器人小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如灭火机器人、书法机器人、绘画机器人等。接着同学们分小组进行了无人机的制作。尽管制作过程十分艰难,但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动手能力,不断寻找错误的原因,不断的改进。最后大多数小组都成功地制成了无人机。随后便是精彩的无人机比赛。

享用过丰盛的午餐后,我们来到了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溪湿地博物馆。这里,各种动物与动物标本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蕴含着丰富知识的展板让同学们畅游知识的海洋。

  下午两点五十,同学们登上大巴踏上了归途,研学旅行至此圆满结束!这三天里,高二七班与高二九班的同学们观赏到了杭州的美景,体会到了杭州的繁华,感受到了杭州的诗意。本次诗意杭州之旅大家收获颇丰!

——高二9班 孟源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