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团委工作
“医结金南”第四讲:康复医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0月9日,《“医结金南”名师科普系列社团课》第四讲,在科学馆102教室准时开讲。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行政副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副院长李勇强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中国康复医学发展史漫谈》。

 

看主题“漫谈发展史”似乎是偏理论梳理,实际上,李勇强教授用他的从医经历和真实病患案例,围绕着“康复是什么”、“康复做什么”、“康复的历史”和“康复的未来”四个方面,为同学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康复医学科普课。

一分钟视频:高位截瘫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这段视频是李勇强教授给同学们播放的若干段记录患者康复过程的视频之一,因为时长原因,小编进行了二次剪辑。这位曾因事故导致高位截瘫的患者,在康复医学的帮助下,通过努力锻炼,勇敢面对生活,最终再次融入了社会。

 

李教授还为同学们分享了他参与汶川地震伤者康复治疗的经历。在他陪伴患者跑马拉松的照片中,同学们看到,李教授当年的患者们用上了义肢,他们乐观自信,阳光迎跑,给人以无比力量。

 

这让医结金南社团成员、高一(1)班吴若琪同学感触颇深。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李勇强博士告诉我们,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星期,他们才被通知前往现场。地震后大量伤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自理,那些病人对站着行走的渴望,深深感染了医者们的心。“汶川震醒了中国康复,更振兴了中国康复。”李勇强教授这样说。的确,在之后的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救灾行动中,康复科医生们到场的速度大大提高,经过康复治疗后的无法自理的伤员的数量也大幅度降低。

康复医学的伟大可见一斑。

但和帮助病人像常人一样的生活相比,我认为更伟大的,是康复过程中那份人性美的传递。特鲁多医生曾说过:“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康复科的医生们顶着疲惫,陪想唱歌的病人唱歌,伴想跑步的病人跑步,鼓励病人坚强的活下去……“我们接不了断掉的脊柱,救不活死去的脑细胞,但我们可以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医生是生命的捍卫者,因为他们,病人的生命才看得见曙光,才有生还的希望。

高一(1)班吴若琪

 

 

李教授说,如今的康复医疗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在60%-70%岁的老人中,有50%的人需要康复医疗,而这个需求的数字,在70-80岁的群体中达到80%,在80岁以上的老人中达到100%。而随着社会进步,智能设备不断革新,康复医疗能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真实案例与康复医学的发展史带给同学们的是震撼与感动:康复医学原来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它维护了患者的尊严,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讲座的最后,对康复医学有了初步认知的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德华·特鲁多医生所说的这句话。

 

高一(1)班学生 徐欣雨

我们通过图片,感受到很多人的苦难,不难想象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体已然残缺后的绝望,若没有李医生和康复医学,他们将终身生活在黑暗里。李医生及康复医学就像照进他们世界里的一道光,给了他们重新站起来的希望,让他们看到了康复的可能,李医生及康复医学给了他们力量。通过一系列康复活动,他们得以重新拥抱美好生活。

同时,李医生的课也讲得十分富有激情,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通过李医生的课,我们对康复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抱有崇高的敬意。

高一(3)班学生 郭辰宇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现在世界上的疾病有92%不能治愈,所以对于那些无法痊愈的患者,我们更应当给予他们帮助和安慰。康复的目的便是让患者能恢复一个好看的外观与完整优美的形体,勇敢面对生活。当李勇强医生提到在南京或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康复医疗中心时,他眼里充满着希望的光。

康复医学虽然不能挽回患者身体的损失,但能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李勇强医生诠释着康复医学的价值与医生的责任感,他对患者的不吝帮助,是医者仁心的最好体现。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