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团委工作
科技创新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东南大学宋光明,我既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来到金陵中学,我被百年名校历史底蕴无处不在的科技元素深深感染。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科技创新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根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活力源泉。

上周四中午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中国实现了航天领域的30战30捷!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开展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对我而言,每一次看见神舟飞船成功发射都有一份别样的感动,因为我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天宫空间站里,有一种设备叫做“航天员在轨多维操作力测量系统”,就是我们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研制的。

通俗来说,航天员在轨多维操作力测量系统的功能就是测量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中的手部抓握力、足部多维力等操作力数据,相关数据对于研究长期在轨生活和作业状态下航天员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奠基人查礼冠教授研制了全国第一台机器人。长期以来我们研究所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现实需求为根本依据,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2009年我们为航天五院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研制了“嫦娥三号”无人月球车的地面模拟系统,完成了月面模拟环境下月球车的全部外场试验任务,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月面移动车与车载取样机械臂的协同遥操作控制技术。2022年,我们成功研制人机工效实验载人月球车,并于2023年4月联合完成了月球车的外场实验任务,为我国载人登月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事实上,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之外,我们全面关注在智慧电网、生命健康与智慧医疗、核电安全与核化反恐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出一系列满足现实需要的机器人。例如:我们研制的履带式远程核化探测机器人自2008年起在部队应用,大大提高了核化事故的探测与应急处置能力它们也圆满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3年南京亚青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

多年的科研经历告诉我:科技的创新发展总是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紧密相连,真正的科技创新总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从现实来看,推动创新发展和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那么,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从哪里来?正是从我眼前年轻的大家之中来。神十七航天员乘组有一个非常亮眼的标签“最年轻”:江新林出生于1988年,唐胜杰出生于1989年。江新林出生于河南开封,从小就有一个“参军梦”,他刚开始是坦克驾驶员,后来被选拔为空军飞行员,现在又成为了航天员。网友的评论特别有意思,说他是从贝塔变舒克,又成了航天员。唐胜杰出生于甘肃定西,看着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当时还是初中生的他就埋下了飞天梦想的种子。到飞行部队之后,他注重培养自己的飞行能力跟作战能力,开过6种战斗机。我们常说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讲,“国强则少年强”,当下,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年轻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祖国正强盛,吾辈少年当更强,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添彩!

同学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勇毅前行,努力成长具有创新能力未来科技人才,为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撰稿: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宋光明教授

审核:王友伟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