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团委工作
又见清明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高一15班的李凡。今天我在国旗下分享的话题是“又见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的这个时候,当春天的气息弥漫大地,万物复苏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一个深具文化内涵且充满哀思的节日——清明节。清明,作为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标记着自然时序的变化,更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社会意义。

与寒食节上巳节不同的是,清明节侧重于祭祖和对死者的敬仰,寒食节则更多反映了忠诚与防火安全的意识,而上巳节则富含了祈福消灾与迎接新生的意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交融,这些节日的部分习俗和活动相互影响,使得有些地区的清明节活动包含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部分元素。但在历史上,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和鲜明的文化符号。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节日,是扫墓祭祀的节日,也是抚今追昔、寻找精神之根的节点。他在时间之河的流动中早已将物候与饮食、风俗、历史、文学糅合,沉淀成一个意蕴丰富的时令,昭示着中华文明之丰硕厚重与生生不息。

清明,大地回春,生机盎然,人们认为这是阴阳两界交流最活跃的时期,适合祭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追思。

清明时节,落雨纷纷,行人断魂。青冢之前,你是否也有细密如发的思念,要向故去的亲人诉说?

于己,清明是缅怀、追思故人的感情;于家,清明是追溯缘脉的寻根之旅,于国,清明是缅怀英烈、追思历史的时刻。它标记着感恩与珍重,逝去与铭记,过去和未来。在当下,扫墓祭祖依然有着不朽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尊崇家族长辈,感恩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的基础;让我们饮水思源,铭记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甚至牺牲生命的英雄先烈;它还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珍视亲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不断前行。

“小为家,祭祀祖先,大为家,缅怀英烈”,清明节早已超过一人一地一事的悲喜,走向一方一国,清明节之所以不断积淀、沿袭不衰,正因为清明节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追思,对家国的珍视。

铭记和思念,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悲伤与苦痛,它可以是温情的,有力量的。缅怀先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思念,也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传承,好的家风和价值观在代代相传中永生,他也是一种自勉,时刻激励着自己感恩奉献,珍惜当下,他是奋进。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除了扫墓、祭祀之外,还有吃青团、踏青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在美好的春光下感受自然。

清明的到来,也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清明节出游踏青,舒展身心,欣赏满眼的盎然生机。“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清眉如豆柳如梅,日长蝴蝶飞。”温暖的南国春色,在欧阳修的笔下别有一番韵味。和煦的春风,细密的雨丝,最美好的初春和最蓬勃的生机,全部属于清明。这是一个沉重的节日,也是一个轻盈的节日,再美好的春日将生与死一同挂念,恰如在生活中的苦与乐融于一处,这也是生活的常态。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是追思逝者的节日,也是个让我们有勇气谈论死亡、直面死亡的节日。踏青饮食是游乐之欢,扫墓祭祖是思念之苦,时令连接了乐和哀,人们体味着生与逝。

在清明,我们一点一点理清自己身上的根脉,在怀想与眷恋中,也适逢一个沉静与思考的契机,我们在时间的轮回中追思,我们在历史的肩上回溯,我们思考生命,我们谈论死亡,在直面生与死的过程中,我们找到生命的热情所在,以充沛的生命热能对生活“全面参与”。

在今天,既回望昨日,也憧憬明天,对生命有敬畏,对生命有热望———这或许就是清明的意义。怀着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在接下来的祭扫中也会有有新的收获。

我的发言结束结束了,谢谢!

撰稿:高一15)班李凡  审核:王守明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