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团委工作
以德为友,让青春更明亮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年的9月20日,是全国第22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是否清楚自己要遵守和履行哪些公民道德?它不仅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更具象化地表现为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什么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大德、公德和私德?我们又如何才能让青春在与德同行、以德为友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明亮呢?

上周四,大家的手机上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杰出科学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什么样的科学家可以倾听海洋声音?带着敬意与好奇,我走近了杨院士的故事。1931年,杨士莪在天津出生,山河破碎、国土沦陷是他童年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1950年,新生的人民海军急需人才,他毫不犹豫选择报名参军。1952年哈军工筹建,面对一无所知的任务,他直接从大连奔赴哈尔滨。在哈军工,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海道测量,再到水声工程,年轻的杨士莪抱着“国家哪儿需要我,我就上哪里”的信念一次次改换专业、一次次从零再来。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带领团队拿出了船载水声测落点技术方案,主持设计并建造了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让中国的“耳朵”听懂了大海的声音。2022年9月,91岁高龄的杨院士仍坚持站立一个多小时为学生上课,嘴里说的仍是那句:“只要是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就都是值得干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贯穿杨院士的一生,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要追寻的大德。爱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底色,更会成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

社会公德是建设公民道德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我们而言,校园就是身边的“微型社会”,我们在校园中的公德心正彰显出自身的公民道德水平。同学们,在以下的校园生活场景中,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自习课下课正值饭点,你会提前“抢跑”,还是铃声响起再离开教室?在使用完卫生柜后,你是轻轻把门关上,还是把门用力一摔?在体育场运动完,你是把喝完的塑料瓶随手扔进垃圾桶还是遗忘在原地?每次打球前,你是到本班球柜拿自己班的球,还是从离你最近的地方随便拿一个球?做操入场时,你会因为嫌晒而长时间站在树荫下,还是会想到这样会影响后面的班级进场?每天离开学校前,你是会把自己的座位打扫干净,还是想着反正还有值日生?从文明礼貌到爱护公物,从遵纪守法到保护环境,公德之所以要守,首先是因为它是一种底线意识。但在金中的校园里,我认为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那便是爱校意识。也许没有哪一所学校是完美的,但当我们心里真正爱自己的学校时,就不会仅仅把公德当作规则,而是把社会公德作为建设美好校园的精神指南。校园中的我们,也定将会以更主动的姿态,成为校园公德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所谓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我们必须心中有戒,才能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在校园生活中,诚信是我们最重要的私德之一。对待作业和考试,务必实事求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心安和成长。对待同学和老师,务必信守承诺而非信口开河,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信任和支持。一个真诚生活的人,才会被生活温柔以待。在网络空间里,友善是我们不应遗忘的价值准则。面对热点话题,我们要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以理性的表达和文明的互动塑造友善的网络行为。我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在我看来它更是新时代展现个人素养的重要平台。网络道德是我们的私德,但当每个人的数字形象都具有友善的特质,网络环境定会日益清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悟德之性、品德之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选择,让我们的青春因“立德”而更明亮!谢谢大家!

撰稿:高二(3)班 王思迦  审核:王友伟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