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国庆将至。今年的国庆节,因与中秋节的相遇而更显不同。这难得一遇的“天文奇缘”,不仅是蕴含于历法中的文化密码,更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共振。一轮明月寄相思,月白风清人团圆;一国同庆贺佳节,国泰民安人心暖。从“家”到“国”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延展,早已印刻在一代代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月亮的阴晴圆缺,见证着探月者的家国情怀。
有这样一个人,将“嫦娥奔月”化为科学现实,他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学家欧阳自远。1957年,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宣告着空间时代的到来。秉持着“年轻人就应该为中国进入空间时代做准备,而且现在就要做准备”的信念,欧阳自远院士毅然将研究方向从地质学转向了当时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的天体化学。在准备了35年后,他向国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的建议,随后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蓝图。2007年,嫦娥一号探测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望月情思,成功进入环月轨道;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我曾有幸现场聆听过欧阳自远先生的讲座,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当你怀着强盛国家的心去工作的时候,你的工作就会悄然转向热爱。当国家的强大有你的贡献,这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
有这样一个人,因为探月错过了许多“月圆人团圆”的时刻,他是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叶培建院士。叶院士的父母亲都是新四军老战士,在高考时,语文和外语很好的他本想考外交学院,但因父亲的一句“我们国家需要工业人才,尤其需要航空人才”,便将北航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他早早立下了“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祖国面貌”的志向,被问起为何勇挑“嫦娥”系列研发重担,他的答案是:因为国家需要。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在探月者们看来,为了共同的事业能够“天涯共此时”,把探月精神传下去,也是一种月圆人团圆。
这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国情怀,我们再熟悉不过。它是每当我们走进科学馆,在一幅幅院士画像旁感受到的“金中力量”;它是每当我们了解学长学姐的毕业去向,看到一个个军校名称时感受到的“金中担当”;它是每当我们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时,不自觉的跟唱和在心中升腾起的“金中憧憬”。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代代传承的,正是青年人始终如一的奋斗姿态和报国情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金中学子又该如何传承家国薪火呢?
首先,树立远大志向,以志趣激发归属感。我们要主动了解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将个人的兴趣特长与国家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进而树立起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志向。唯有在同心同向的同行中,才能生发出“强国有我”的归属感。这份基于志趣的归属感,是驱动我们持续奋进的情感基础。
其次,设立行动目标,以实践培养责任感。强国建设,由一次次日常的具体实践所组成。立志科技报国,便可参与科学研究或科创竞赛,在躬身力行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社会民生,则可利用假期参与团日活动或志愿服务,在与现实的对话中厚植为民情怀。这种在实践淬炼中形成的责任感,将成为贯穿一生的自觉担当。
最后,提升创新能力,以格局提升使命感。我们应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在学科交叉处寻找灵感,在解决每一个新问题时培养自己从更宏观处思考的习惯。在用知识与能力不断提升格局的过程中,我们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更将把为“中国方案”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未来使命。
中秋寄新愿,华诞启新程。值此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预祝全体老师同学们国庆中秋双节快乐!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
撰稿:高二(11)班 王寅恪 审核:王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