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团委工作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成华。

晨光洒落,秋日明朗。这蓬勃的朝气,正是各位同学青春的底色。很荣幸能够站在国旗下与金陵中学的师生们一同交流。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长期从事的专业,是电子线路与集成电路设计,它服务于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角落:当医生用精密仪器为病患诊断时,当智能汽车精准感知路况时,当工厂的智能制造产线高效运转时,背后都是一个个稳定可靠的电子系统在默默支撑。

这听起来或许与遥远的星空相去甚远,但正是这些微小芯片上密布的晶体管与电路,构成了现代航天器的“神经”与“大脑”。我和团队的科研项目,其核心正是为这些跨越星海的探测器,设计稳定可靠的电子“心脏”。

提到中国航天探测器,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是哪个名字呢?是“嫦娥”还是“天问”?我想说的是,当“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自主规避障碍时,依赖的是高度集成的电子大脑进行瞬息万变的计算;当“天问一号”向地球传回来自火星的问候时,那穿越漫长星际的微弱信号,需要最灵敏的电子耳朵来聆听。从某种角度说,航天竞赛,也是一场电子技术实力的终极较量。

而刚刚提到的嫦娥三号、四号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正是我的学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8届校友孙泽洲。他曾说,航天工作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疑点过关。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月球背面着陆、在数亿公里外的火星上巡探,任何一丝电路的扰动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这句话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当他带领团队攻克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技术时,需要在地面上万次地模拟月球环境。每一次模拟,都需要电子技术团队提供最可靠的支撑。那些看似枯燥的电路设计、信号调试,恰恰是航天梦想最坚实的基石。而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源于对祖国航天事业最深沉的责任感。

然而,当今世界风云动荡:信息战与网络战重塑了战场格局世界政治形成了充满竞争风险的多极化浪潮,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却仍面临长期、复杂的挑战。大国崛起离不开战略力量的支撑,以航空航天、高端芯片、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战略资源决定着未来话语权,“制造强国”“国防强国”的核心疆域。

2030年前,我国将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这不仅是航天领域的突破,更是材料科学、生命保障、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就像我的团队里那些年轻的博士们,他们中有人为了一个信号处理算法废寝忘食,有人为了提升芯片性能反复试验上千次。正是这样的执着,让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航空航天强国事业任重道远,探索无尽宇宙的接力棒将交到你们手中。逐梦苍穹,与国同行。本月,同学们将迎来金陵中学第十一届校园科技节,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点期待:

第一,保持好奇之心。在科技节的各项活动中,勇敢提出问题,主动探索未知,让好奇心成为你们开启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第二,亲手实践验证。不要停留在书本理论,积极参与动手环节,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真谛,在实践中体会创新的乐趣。

第三,勇于突破创新。不要害怕失败,不要畏惧挑战,在科技节的舞台上大胆展示你们独特的创意和想法。

这三点期待,不仅适用于科技节,更是你们未来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希望同学们在科技节的舞台上尽情展现才华,放飞科学梦想!

此刻,我们仰望的不仅是国旗,更是一个等待我们共同书写的、科技强国的未来。这份信念,就凝结在秋日的晨光里,激荡在金陵中学的沃土之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夯实基础,勇于创新。因为——我们的征途,终将是星辰大海!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撰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王成华 审核:王友伟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