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高一(5)班的黄伟霖。今天代表团队,与大家分享我们在科技节“未来太空车”项目中的收获与感悟,我深感荣幸。我想通过两个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回顾这次比赛。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比赛前的一个夜晚。
“未来太空车”名曰未来,却仍植根于人类最古老的智慧——车轮。起初,我认为轮子能转即可,直到小车因自重问题表现不佳,我们才意识到,最简单的部件,恰是精进的关键。
于是,一场关乎毫厘的探索开始了。我们开始研究车轮的形状、材质、表面纹路,反复切割、打印、测试。这个过程,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耐心。
面对因摩擦力不足而空转的车轮,我们无计可施。就在准备放弃时,一个念头闪现:为何不试试砂纸?在小车稳稳攀上障碍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瞬间化为豁然开朗的喜悦。原来真正的钻研是将问题拆解,成功,往往就藏在下一次实验之中。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比赛结束前的三十秒。
比赛规定车辆必须自主返回赛道,否则成绩作废。然而我们前两次尝试均告失败。那一刻,绝望潮水般涌来。但下一秒,一个更强大的声音响起:绝不能就此止步!我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精准微调了小车的重心,再次将它置于起点。
按下启动键的瞬间,我闭上了眼。直到欢呼声响起,我才看到——小车正稳稳驶向终点!那一刻我明白了:人生的赛道不是坦途,真正的强者,并非从不跌倒,而是能在跌倒后,凝聚勇气与智慧,起身完成更稳健的冲锋。
同学们,科技节虽已落幕,但我们探索的征程正延伸向无限未来。愿我们都能以钻研的精神打磨人生的每个部件,以坚持的信念跨越每一道坎坷,驶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谢谢大家!
撰稿:高一(5)班 黄伟霖 审核:王友伟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二(8)班的梅启恒。
今天我想与各位分享的,是我们团队在本次科技节中完成“大跨屋盖结构”项目的过程。这并非一份成功的宣言,而是关于如何将抽象构想转化为可靠实体的真实记录和体会。
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必须在“颠覆性创新”与“渐进式优化”中做出选择。最后的答案是后者——在高一旧方案上进行迭代。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科学探索并非总是依靠从天而降的灵感,它也需要基于既有认知的、严谨的延续与深化。科技节的价值,正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允许试错、鼓励迭代的实践场。
可是,工程的严谨性很快给我们上了第一课。初步成型的结构出现了接地性不良与承重件倾斜的问题。要知道,这是关系到力流传递与整体稳定的重大缺陷。团队随即暂停了后续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基础校准与调平之中。这个过程是重复且耗时的,但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结构的可靠性,首先建立在对每一个基础连接点的尊重之上。
随后,在解决支柱扭转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时,我们摒弃了主观臆测,转而依靠观测和数据。每一次加载测试,都是一次与结构的对话;每一次调整优化,都是理论在现实中的校准。这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实证”是工程的唯一语言,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精神最核心的体现。
最终,当那个其貌不扬的作品在赛场上承载起远超预期的重量时,我们对于“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在于外观的繁复与新奇,而在于内在逻辑的严谨与自洽。这正是竞赛项目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理念:用最朴素的方式,展示最强大的力量。
谢谢大家!
撰稿:高二(8)班 梅启恒 审核:王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