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遇
还记得2013年11月,第一次听说“青奥文化小屋”的时候,我们眼中的期待与欣喜。谁能想到,我们居然可以离青奥会这么近。作为青奥会中与比赛同等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我们迷茫过,也努力过。一次又一次的集会,我们争论过,也寻求过学长学姐还有老师们的帮助。渐渐地,小屋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雏形。
(二)相识
最初接触到“小屋”,看似简单的一个任务,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柬埔寨,这个看似充满特色的东南亚国家,却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把小屋的装饰和活动与柬埔寨联系起来。作为出发点,我们想到了柬埔寨的特色节日——灯笼节、风筝节、送水节。查阅了一系列的资料,网上的介绍也是少之甚少。随后我们小屋的所有成员一次又一次的聚在一起讨论,不断改变方案和思路,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设计——小屋的内部主要是代表送水节的独木舟,代表高绵文明的装饰品,外面是灯笼节和风筝节的互动节目。初步的设计搞定后我们暂时送了一口气,但在考察完了现场了以后发现了设计方案的有了一些问题——户外区和屋内的面积以及墙的高度出现了一些计算上的失误。小组成员重新进行讨论以后适当改变了一些原有的设计,比如加入具有柬埔寨特色风情的装饰——竹帘。这也使得小屋更加有文化气息。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校内进行的青奥文化周活动。这次活动是我们小屋的预演。校园内,我们展示了柬埔寨特色的舞蹈,也进行了我们的活动——画灯笼、画风筝。很多同学都来这里一睹柬埔寨风情,也有很多同学拿起了画笔,在灯笼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买多少颜料、画笔够用?还需要再准备多少灯笼、风筝?这些也都提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上。
(三)相知
“我们柬埔寨青奥小屋是第四批也就是最后一批次的小屋。作为压轴小屋,有了去年亚青会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做得异常精彩。”这是安装之前,同学们无比自信的话语。8月24日下午,我们小屋的9个人就从学校出发,满怀期待地前往青奥村。过了安检,我们和老师一起从地下仓库把准备好的收纳箱运进小屋里,开始安装我们的小屋。经过事先细心的策划,我们的屋外计划有画风筝与画灯笼等十分吸引人的活动,屋内也准备了极其精美绚丽豪华的装饰,效果图当真可谓好不漂亮!不过首先我们需要将上一批小屋遗留下的一些垃圾清理干净。大家蹲在地上,用宽胶带粘起零碎的稻草。安装的过程也着实不易,我们将彩色的灯笼挂在小屋顶,并覆盖了一层渔网以展示柬埔寨发达的渔业文明。门头是由同学和设计公司的师傅一同完成的。用小刀将字抠下来,看似简单却需要细心和耐心才能完成。小屋内部可谓是毫无瑕疵。除了墙上展示的文字、墙上陈列的装饰品以及一艘独木舟外,连地上我们也装饰了水波的图案。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是我们带给游客最直观的感受。从小屋出来就可以看到两尊四面佛矗立在门口的两侧。四面佛上方,我们用稻穗贴在门柱上,以展示柬埔寨国花——稻花。屋外一侧的墙上,我们贴上了很多照片。柬埔寨特色的风光与亚青小屋留下的记忆相映成辉。然而最吸引人也是最费同学们功夫的则是竹帘。经过先前的计算,同学们花了两天时间将他们串好。然而,由于存放过久,竹子已经发霉,有些绳子甚至因为腐蚀断掉了。我们洗过竹子后又把断的地方再次串好,然后把竹子钉到门框上,我们在一边协助赵老师,把竹帘按照由短到长排序。渐渐地,珠帘从中间向两边扩展,终于形成了一个拱形的入口,这个过程花了我们很长时间,将近占到整个安装过程的一半。要保证竹子上下左右间距适宜,难度的确不小。尽管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仍一直忙着安装到了晚上将近十点钟。最后实际安装出的效果可谓极佳,用赵老师的话说叫"和效果图一模一样",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大家都十分高兴。
(四)相许
清晨的大雨蹦跳着沁人心脾的鼓点啪哒啪哒敲击在屋顶,曦晖悄然在云们精心策划的大幕之后升起。朝阳没有如期赴约,但它正浸透在所有的年轻的蓬勃的充满着生命力量的面庞,一如既往灿烂。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柬埔寨小屋终于呈现在了世界的面前。
这里是柬埔寨小屋的活动区。突如其来的大雨丝毫没有扰乱大家画灯笼、画风筝的热情。运动员亲手绘制的五彩斑斓的灯笼愈来愈多,红绿掩映,黄蓝交融,色彩的游龙缤纷在铺展着东南亚特色的渔网的墙面上。
活动进行的第一天,作为模范运动员的奥运拳击冠军任灿灿就来到我们小屋,饶有兴致地画起了风筝。赛场上一展铁血的她拿起画笔来也毫不逊色,笔下栩栩如生的鬼脸吐着舌头,“Boxing”一词浮现在挑起的眉毛之上,倾诉着她对拳击这项运动的钟爱与深情。
几个美国运动员正悉心沉浸于自己的画作。第三天,画灯笼的活动依然充满魅力。杰弗里刚刚完成他的大作——大红灯笼上清晰地呈现着他的中文姓名和“南京2014”几个毛笔字,颇有中国传统韵味。他拎着灯笼与我们合影,“咔嚓”一声,定格了几个中国少年的美国友谊,也定格了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情怀。
嘘,别打扰了专心致志的法兰西玫瑰。原本苍白的灯笼上萦绕着翠绿的藤蔓,点点花瓣倾吐芳华——这位法国女运动员的绘画功底着实了得。青春就像是在铺开的白纸上运笔,没有草稿也没有悔过,任你如何点墨渲染,随意或认真。每个人将用独特的方式决定自己的青春是万花争艳抑或杂草丛生,这位法国女孩用她的灯笼告诉我们,一页最厚重的生命必然需要一笔一划去书写。这盏灯笼被微笑的她挂在小屋墙壁上,精彩的花季便于这里迂回铺就。
屋外的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然而精心布置的屋内展示区也丝毫不逊色。可曾想过,来自外国的同龄人到我们这里做客,我们该说些什么?
似是有些紧张,面对自己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竟不敢开口。支支吾吾说这些话,连自己都听不清。
不甘。
试着将声音放大,看到面前一张外国面孔上的微笑,瞬间自信了许多。突然发现自己的口齿越发清晰了,能大胆地用英文给外国人介绍小屋设计的宗旨,介绍柬埔寨特色的风俗。来的不仅仅有运动员,还有来自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奥委会的官员。来自加拿大的一位官员,在听完我的介绍后,开始和我聊了起来。
“你觉得这个活动怎么样?”
“很有趣,也很新颖。”
“没错。世界正在不断变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相聚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进步。这也是这个活动想要告诉我们的。”
“的确,世界各地的文化需要交流,甚至融合。”
“那是当然,这也是这个世界进步的必然方向。”
多么深刻的理解啊。这是奥林匹克精神在另一个方面的体现,也是文化教育的目的。我将永远记住这次谈话,永远将这份精神铭记在心。
屋内,我们创新性的增加了下棋的活动。很多的外国人跟我们进行着大脑的博弈,也有美国运动员借此机会玩着美国流行的Pente棋。这个活动吸引了更多游客进入我们的小屋,与我们共同游戏。
黄昏,些微的小雨淅沥。丝线让白云与大海相逢于地球边际。来自五大洲,向未谋面,不曾相识。但我们都明白,转瞬即逝的烟火才最为珍贵。
右手画笔,左手青春。满墙的风筝将如影随形翩飞于记忆深处。
三重肤色,四日约会。雨水不灭生命的激情。
因为在这里,阳光可以轻易赴约。
(五)相别
尽管已经快要半个月过去,再回忆起在青奥村的那四天,记忆却依旧鲜活与美好。
这趟青奥之旅开始于半年前,当我们第一次听到,我们将以文化教育代表的身份在青奥村内运行青奥小屋的时候,彼时的我们还不知道在前方等着我们的,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半年来,我们为这室内室外加起来不过四十平方的小屋而准备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我们所代表的国家柬埔寨最具特色的风俗人情,如何将柬埔寨的特色融入到小屋的装饰之中,都被我们一一讨论过。而与设计师的沟通也在不断进行,设计图几易其稿最终成形。在不断的准备中,距离进青奥村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当这一天最终来临的时候,心里反而有了一份坦荡——是时候检验我们前几个月的成果了。在这四天时间里,我们需要接待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用稍显磕绊的英语沟通介绍我们的小屋。有时,遇上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运动员,肢体语言与手势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四天的锻炼,一天天地熟练起来,从第一天的胆怯到最后一天的热情用英语招呼外国运动员,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挑战,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得到了锻炼。
小屋的屋外活动也是精彩纷呈。运动员和官员们从不知该画什么开始,到后来的碧海蓝天、一枝樱花一枝梅、逼真的吴哥窟、可爱的吉祥物砳砳,甚至许多运动员学写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写在灯笼上……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小屋文教代表的用心和运动员的才华横溢。
四面八方的文化汇聚在这里,不同语言的笑声回荡在这里。四天的时光诚然短暂,当我们好不容易习惯了这里,习惯了满眼望去是来自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的运动员,习惯了出门吃饭要长途跋涉走路再坐车,却到了分别的时刻。但我相信,这四天来在青奥村的回忆,会被永远铭刻在心。而这四天所带给我们的锻炼与成长,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在我们还未曾发现的角落,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再见,青奥会。那份宝贵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回味,不断思考。我们,后会有期!
以下为精彩活动图片
互动活动——画灯笼
全神贯注
与国际奥委会官员合影
与柬埔寨全体运动员合影留念
柬埔寨奥委会官员赠送给我校的银盘
全体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