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社团风采
生涯规划十七讲:东大建筑生的导演之路

4月7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1届毕业生吴利歆来到金陵中学,为生涯规划社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次视听体验课。

课堂开始,吴利歆分享了自己从建筑生到导演转型的成长经历——在本科学习的探索中受到同龄人的鼓舞,逐渐找到人生的驱动力“热爱”,并向影像制作的专业化不断努力。

随后,她介绍了单帧映画从学生创业团体起步,到现在成为一个稳定产出作品的年轻公司的历程,阐述了单帧“生于校园,不止步于校园”的创作态度。

 

吴利歆给大家现场放了他们为东大120周年校庆制作的《我和我的东大》。影片以四部短片的形式,分别从科研竞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校园底蕴四个维度展示了东大生活,讲述东大人与东大之间的故事。

观影过程中,同学们很投入,随着情节屏息或欢笑,体验到了一堂别样的课程。

 

作为《我和我的东大》联合导演之一,吴利歆结合《我东》的精彩片段讲解了短片制作的流程,分析了《我和我的东大》制作过程的细节,展示了剧组中每个工种的重要性。

看似简单的短片背后有很多看不见的工作,整个制作流程可以大致简化为四个阶段:前期策划、拍摄执行、后期制作、宣传发布。吴利歆介绍:“要做好一个片子需要剧组的团结协作,紧密配合。”

剧本创作要反复打磨,仔细推敲,力求在常见的主题下呈现新的视听表达;制片是剧组的“大管家”,安排合理的拍摄时间,保障剧组的后勤工作,并需要积极处理片场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宣发是影片推广的助攻,影响影片的传播效果与观众反馈……

此外,吴利歆还仔细讲解了短片中部分镜头的构思是如何为情节服务的,每一个画面背后的折射出来的场景、美术、构图、运镜等元素都在为提高叙事效率提供帮助。

“对我来说,东南大学不仅是一个丰富的故事宝库,更是教会我如何用多元思维看世界的综合大学。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人人都可以拍出有意思的作品。希望同学们也能做自己人生的导演,去发光,去表达。”

 

——吴利歆

学生感受:

高一(4)班 胡斯嘉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今天来到生涯规划社团给大家授课的,是来自东南大学的吴利歆学姐。

    一开始,学姐先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她说她今年24岁,武汉、恩施、重庆、南京都是她的家乡;她的人格是INFP,不爱说话,只在特定时努力外向;她是建筑专业的学生,但最后从事了影视行业……

    接着,学姐给我们展示了她的一路蜕变:从策划到制片,再到编剧、导演,四年的工作经验,教给她丰富的见识与阅历。

    学姐现在工作的公司名为“单帧映画”,它是一个东大学生创办的公司,隶属于东大。单帧映画的两位创始人都是非科班学生,但公司成绩斐然。

    去年是东南大学的120周年校庆,学姐所在的公司特地拍摄了电影《我和我的东大》为东南大学献礼。她给同学们放映了其中精彩的片段,大家赞叹不已。

高一(6)班 于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利歆学姐所在的单帧映画是东南大学孵化的学生创业公司,现在拥有较大的平层和舒适的办公空间。公司的两位老板分别是建筑学博士和信息学博士,职员大多都是东大的毕业生,他们大学读着各种各样的专业,但都对拍摄影片怀有赤诚之心。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已经成功拍摄东南大学2019年招生片、东南大学基金会宣传片等,并承包了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直播。并不满足于校内拍摄的青年们已经走出了校园,为小西湖和北京故宫等拍摄了旅游宣传片。

    学姐加入单帧映画,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行业后,拍摄技巧逐渐变得成熟。2019年,她策划了她的第一部影片——眼镜广告;2020年作为编剧,她编排了一个长达20分钟的影片;2021年,她从东大毕业,全身心投入单帧映画,策划并作为制片人拍摄了一部介绍年夜饭的短片;2022年她第一次成为导演,组织拍摄《我和我的东大》;而今年,她参与了东大招生宣传片的拍摄。

    在了解过学姐的人生经历后,我们欣赏了《我和我的东大》。该影片共分为四个单元——《我,吴健雄》《阿姨呀咿呀》《蒲公英的约定》《英豪》,分别讲述了自我成长、生活点滴、承担社会责任和校园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虽然故事略显青涩,但这正突出了东大校园内的青春活力。该影片作为校庆献礼,为自主投资、学生首创、选题精准,为东大校庆添上了一抹亮色。其制作过程也实属不易,前期筹备、拍摄执行、后期制作和宣传发布,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是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我想,如此感人的影片,一定是由热爱拍摄的人们制作而成的。

    吴学姐说,讲好故事的核心是对生活、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和共情能力。那么,就让我们怀揣对生活的憧憬,追随自己的热爱,找寻合适的职业,书写自我满意的生涯篇章。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