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 学科主页  | 英语  | 教研活动
汪颖在美文化交流学习感受
  •  
  • 汪颖在美文化交流学习感受

     

        20068月,因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我来到美国西北最大城市西雅图,在那儿待了10个月从事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西雅图是美国微软,波音,星巴克三大跨国公司的总部,据说这个城市80%的人口都服务于这三家企业。同时西雅图也是美国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并且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城市。因着星巴克的缘故,西雅图还有一个咖啡之都的美名。而熟悉美国电影的人因该会记得八十年代一部著名的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里面优美的waterfront 的可爱小屋,我个人觉得西雅图的waterfront绝不亚于旧金山大名鼎鼎的渔人码头。

        我在西雅图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当地一所公立小学做一名小学教师。跟绝大多数的AFS老师不同的是,我的工作跟一个普通的美国小学老师几乎没有两样,我跟所有的老师一样上下班,参加教师会议,我不仅教汉语,还要教他们英文阅读,数学,地理和历史。我甚至有自己的教室,不过是和另外一个老师合用的。此外本人还兼艺术课上的剪纸老师,还有体育课上的测试老师。我还教他们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还和另外一名体育老师合作教网球,高尔夫,保龄球,当然,所有这些我都是充分极致的发挥现学现卖的最大潜能且幸运的蒙混过关。当然,我还是享受了一个外国老师所有的待遇,任何时候我想请假去参加一些活动,或者旅游,校长都会给我开绿灯。所以我也得以能够有许多机会去当地的其他中小学,大学,甚至于一些文化团体参观,或者做presentation.我个人非常喜欢去做presentation.一来我很乐于有个机会大肆宣传一下中国的方方面面,(似乎人一旦出了国,不需要别人说,自动就变得特别的爱国,在国内所有的抱怨都没了,满心都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二来,因为每次对方都会要求我讲话的时间不得超出整个presentation的三分之一,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给听众自由提问。回答各式各样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老美们的提问能让我对普通美国老百姓的想法有更多了解,且更加能够享受文化交流的乐趣。

        由于自己是做老师的,所以对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在心里,自然而然就会做些对比。美国的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们的卫生习惯的教育。

        非常有趣的是美国的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那真是失败至极。这儿的人从来不会阻止孩子把不小心掉到地上的食物捡起来重新放进嘴里,大人们自己似乎就有这样节俭的习惯。手在他们看来并不是随时需要洗的,你绝对看不到他们像我们这样勤于洗手,更不用说在餐馆等公共场合,父母是绝对不会阻止自己的孩子在地上开心的打滚或是玩耍,他们对孩子的最多的要求是indoors voice, please.,意思就是不要太大声,以免影响了别人,至于孩子是否对地上面包屑的兴趣更大于桌上食物的兴趣,那好像完全是孩子的个人自由。但是美国人对遵守公共卫生的要求则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比如这边的学生是没有所谓的值日一说的,更不用说检查卫生了。但是这儿人的观念是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随时随地的职责,不需要靠什么排值日表来监督。学校的要求是统一而且相当严格的,每个人在五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学会垃圾的分类,老师会提醒和监督,每做完一件事情在离开前,无论是以个人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应该在离开前清理好一切,所有的东西要归原,所有的垃圾杂物也都应该去该去的地方,这样做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下一批来的人,而下一批人同样也会收拾好一切方便再下一批的来者,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人,自然就会拥有以下的形象。下雪之后,每家都会自发扫雪,不光是门口,还包括屋子前的人行道,出去溜狗,肯定要带上塑料袋,当自己的宠物解决完问题,主人会用塑料袋装好排泄物,再丢进附近的垃圾箱。时不时,会见到一个或者是一家人,拿个大垃圾袋,一边散步一边沿途拾起可乐瓶或者纸杯什么的垃圾丢进垃圾袋。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形象,我在这边见过随手丢垃圾的,随地吐痰的,可是在这样一个相对于中国来说,缺乏足够劳动力来执行诸如马路清洁工,卫生监督员的国家,所见的整体公共环境整洁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应该还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吧。在这些方面学校的严格要求,成人的以身作则,我想,所带来的教育成果应该比拿到各种奥数奖项来得更有意义吧。

        第二点是他们的社交教育,他们称之为social study.

        比如他们一年级的学生的内容就是带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者任何小玩意,然后上台来告诉大家自己是怎么得来这个玩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等等,讲完后,其他学生可以举手提问任何有关问题,包括老师有时候都会很感兴趣。这种活动往往有时候会持续很久,一开始我觉得简直是浪费宝贵时间,还不如多做点数学题,可是后来却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活动的用心良苦,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孩子学会主动与人交流的一个很生动的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孩子做人大方,更是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能够大方的敞开自己,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体会,从而能够自然的与人进行友好互动,更是学会在人群中突出自己的好机会。各个年级的social study内容不尽相同,高年级的social study已经开始涉及竞选(类似于我们的学生干部竞选)的活动或者是为自己的社团拉赞助等等。总之归纳起来一个目的,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成人化的社交礼仪的教育,难怪我有时候去一些老美家里做客,看那些小鬼们,个个是小绅士,小淑女,彬彬有礼,大方自然,做派十足阿。再看看国内的小独生子女们,有太多都是到了十几二十岁了,在公共场合下仍然扭扭捏捏。所以我经常会对老美说,他们的小学生看上去更像我们的中学生,而他们的高中生行为举止已经俨然是个成年人了,比国内的许多大学生还要显得自信而成熟。在我看来,social study 还有一个很有美国特色的成果,就是美式派对。说句实在话,第一次参加他们的派对,吓了一跳,上来十几二十人,每个人可能最多认识其中的两个人,连派对的主人都不可能认识所有的人。大家谁也不能矜持的等待着别人的介绍,不想做wall flower吗,那就自己主动走到别人面前自我介绍吧。这种派对往往能够成就一些工作伙伴,朋友甚至恋人。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喜欢这种美国文化,欧洲人往往觉得主动的自我介绍多少有些唐突和失礼,而相对内向的亚洲人则往往不太好意思做。不过有一个似乎是全世界通用的规则,女士在这种场合多少占有一些优势,因为总会有绅士们出于礼貌而主动与近处的女士先打招呼,在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看来,等着周围女士主动自我介绍的男士,多少都有些欠缺风度的。

        回国之后,在美国时的那种莫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不那么浓烈了,相反有时候经常会想起美国的种种好处,想念那些整洁漂亮的社区,想念飘着咖啡香的街道,想念那些即使看见陌生人也总是微笑着say hello的热情的美国人,有时先生会开我的玩笑说别是被老美的强势文化给和平演变过去了,可是我想,不管强势文化也好,弱势文化也好,交流沟通总是有利于发展的,多么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不同的文化能有不止一次的机会出国进修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