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 学科主页  | 英语  | 网上荣誉室
独生子女教育探秘—从教杂感(九)
独生子女教育探秘
—从教杂感(九)
金陵中学  彭昆湘  08.6.24
 
从教一生,其中近二十年担负着独生子女的高中教育,其间苦乐甚多,感触万端,令人难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独生子女进入了高中。他们的父母多是文革中的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支农支边的磨难岁月,青春蹉跎,大学无缘的人生遗憾,使得他们把两代人的期望与寄托集于子女一身。他们对子女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们生不逢时,该考大学的时候,大学关门了,等恢复高考的时候,我们快三十了。你们比我们幸运,好好读书,就能考一个好大学。我们只有你一个儿子(女儿),考取了,一家高兴,考不取,一家失望。”肩负父母重托,满怀幸运者的豪情,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十分地刻苦,也比较善解人意。那个时期,尽管高考竞争的态势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学校的教育还是很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集体活动比较多,高三与高一高二的时间安排差不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层层定指标,不以高考定英雄,学校的压力相对比较小。因此,这一代独生子女学习环境比较宽松,在家庭,在学校活得比较愉快,积极乐观向上,保证了教学平稳发展。因而,这一代独生子女与之前的非独生子女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始,独生子女的父母是继老三届之后初高中为两年制的“新生代”,这一代人跨越中国历史十年。他们生活在一个教育动乱时期,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政治运动扬波曡浪,学校不像学校,师生高呼着“造反有理”,“斗私批修”,“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林批孔”,“不走白专道路”,头些年,上课不用批臭的旧教材,文科类学语录、标语,理科类学“三机一泵”。上课学工、学农、学军占了几乎一半时间。后来虽有了课本,但都是为两年制配备的,十分简单。所幸的是在72年至76年的不需考试,主凭推荐的大学招生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上了大学。77年恢复高考时,这一代人少有人凭实力考取大学,因为历史对他们开的玩笑太大了。在后来的高考中,这一代人中一些天赋较好,勤奋努力者进了大学。这代人在遭受文化损失的同时,还在精神道德、情操修养,人文素质上遭受了更大的损失,这又直接影响了下一代。虽然他们和老三届一样渴望子女成才,但他们没有老三届那样的经历,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另一种模式。就老三届对老师的尊敬而言,“新生代”是远远不及的。因为这两代人的老师是两种不同的形象,他们心目中老师的地位也不一样,前者尊奉老师,后者鄙薄老师。在他们那个长达十年的人生世界观形成关键期,师道尊严被踩在了脚下。九十年代中期后的高中教育开始了来自庞大独生子女大军的复杂严峻挑战。教师一方面要认真教书上课,另一方面要应对学生及其家长们的许多“爱护要求”,“个别辅导”,要“多表扬少批评”。某老师把学生赶出了教室,立即就有家长到学校抗议;某学生一门课没考及格,立即就有电话打到校长室反映这个老师水平差,“我孩子初中成绩在班上前几名,现在给这个老师教得不及格了,你们要对我孩子负责,赶快换人”;有的家长联合一些家长到学校请愿,不换老师就不离开学校。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唯我独尊,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恶习到了高中阶段恶性膨胀。特别是那些在残酷学习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学生,为了寻求发泄,为了逃避责任,把脏水泼到老师身上。在不少学校,一些老师背黑锅,一些老师被炒鱿鱼。就连一些很有道痕的名师都挨了黑枪。这一时期的教师是绝难让学生都满意的。许多老师叹曰“书不知怎么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师不知怎么做了,越做越不会做了”。
算来,2008年以后,这样一代独生子女绝大部分要高中毕业了,高中迎来的将是六十年代初、中期出生,八十年代初、中期上高中、大学的新一代人的子女。这一代人及其子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全新的两代人,他们的基本素质,思想观念,胸怀眼界已经与世界接轨。他们将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文化传统,吸收国外的现代先进理念。如果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能很好地适应这一代人的子女,则可望今后的高中教师会好当些。反之是谜。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