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究结论
南京金陵中学 张铭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个教学内容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发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案例一:
鸦片战争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
一、背景介绍
本案例是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学中,当老师正在对第1课《鸦片战争》进行导入介绍时,“中国自近代以来,屡遭外国列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今天我们要学习和探索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到的第一次外来侵略‘鸦片战争’,有哪一位同学知道这一次战争为什么叫做‘鸦片战争’吗?”有同学回答说:“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了英国的这次侵略战争,所以称之为‘鸦片战争’”。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回答,我顺势追问同学们,“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同这一说法。显然这是在同学们尚未系统地了解过这段历史,仅凭对这段历史一知半解的了解和想当然的理解得出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决定就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方法,得出科学正确的历史结论。
于是,我顺水推舟抛出了本课的探究课题,“这个结论看上去好像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曾被英国殖民者用来作为发动这次侵华战争的借口,可是如果真是同学们所认为的那样,岂不是中国真的该挨打,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倒是捍卫自己正当利益的正义战争了。”一时间,同学们反响强烈。在导入时,因势利导地抓住学生的知识“漏洞”,并展开揭示出问题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教学活动。
二、过程描述
师:“中国自近代以来,屡遭外国列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今天我们要学习和探索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到的第一次外来侵略‘鸦片战争’,有哪一位同学知道这一次战争为什么叫做‘鸦片战争’吗?”
生: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了英国的这次侵略战争,所以称之为‘鸦片战争’。
师: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
师: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同意这种说法。这个结论看上去好像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曾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用来作为发动这次侵华战争的借口,可是如果真是同学们所认为的那样,岂不是中国真的该挨打,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倒是捍卫自己正当利益的正义战争了。
那么,现在还有哪位同学能够再谈谈这个话题吗?
生:是因为英国在这次战争前向中国走私鸦片,遭到中国林则徐的禁烟打击,就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所以把这一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
师:请坐,经过这位同学修正和补充,这个问题就更全面和科学了。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是让史实说话吧。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资料,了解一下“鸦片”与“战争”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看录像。录像介绍了罂粟花,鸦片烟,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殖民主义者所从事的罪恶的鸦片贸易。)
师:在录像中大家所看到的美丽的花,你们知道是什么花吗?
生:罂粟花。
生:大烟花。
师:那么谁能说说这种植物能做什么用?
生:它的果实经过加工可以制成药材,这种药材叫鸦片。
师:那你们知道它有什么药用价值吗?
生:少量服用可以减轻身体疲劳。
生 :能治腹泄。
生:能使人精神振奋。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鸦片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到黑色的干膏状块,也就是大家在录像中看到的铅球状黑球,有特殊气味,药用鸦片为粉末状。鸦片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地。在七、八世纪时,罂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到10世纪时已有关于罂粟子作为药材的记载,但尚不知吸食。十七、十八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把吸食方法传入中国,后葡萄牙人又把外国鸦片作为嗜好品运入中国,数量不多。但鸦片是一种强麻醉剂,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谁能谈谈鸦片都有什么毒副作用?
生:大量吸食对人体特别有害。它能使人面容憔悴,骨瘦如柴,无精打采。
生:它能使人上瘾。烟瘾一犯,涕泪齐下,浑身瘫软,生不如死。
生:鸦片很贵,很多人吸食上瘾后,为吸食变卖家产,最后都倾家荡产。
生:有的人为了吸食,甚至杀人抢劫。
师:同学们对鸦片的危害认识得很透彻。确实鸦片是一种毒品,大量吸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然而,就在19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牟取暴利,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翻阅一下,同时思考一下,我希望在本课学习后能弄清哪些问题?请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作为大家本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能给英国带来什么好处?
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为什么要查禁鸦片?
生: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禁烟?
生: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
生:英国为何要对中国发动战争?
……
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来逐一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个子目“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了便于大家对这一内容的了解和把握,请同学们再看一段录像资料,同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
2.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
(播放录像。录像介绍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华贸易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和鸦片走私量激增的情况;林则徐上书要求查禁鸦片和被派往广州查禁鸦片的内容;虎门海滩销烟的内容。同时,将思考题显示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
师:谁能为我们解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师:请同学前后两张课桌4名同学为一组,分头讨论一下。(学生阅读、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们认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
师:英国为什么要占领中国这个市场呢?
生: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师: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与鸦片输入有什么关系呢?
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的白银不断流向中国。为了牟取暴利,英国改用偷运鸦片的办法向中国走私鸦片。
师:有谁清楚在当时中英正当贸易是怎样的情况?
生: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没有市场,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英国特别畅销,英国不得不拿出大量白银来补贴贸易逆差。
师:那么是英国工业品的质量很差吗?为什么英国商品难以打开中国的市场?
生:不是,英国输入的工业品,都是大机器生产的,价廉物美。但中国老百姓很穷,没有钱去购买,因此英国的工业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很难打开市场,除了中国老百姓很穷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因素,有谁知道吗?
生:中国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中国老百姓平常吃的、穿的、用的大多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到市场上购买。所以英国的商品再好,中国老百姓也没有消费的必要。
生:英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贸易,却做的是赔本贸易,因而为了赚钱,就不择手段地向中国走私鸦片。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刚才大家从英国方面入手分析,现在我们换一个视角,看看当时我国的实际状况如何?
生:清朝自从乾隆末年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嘉庆统治时期,政治更加腐败,经济上非常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生:当时清政府实行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老大自居,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一概不知。
生:清朝的八旗兵也开始腐败,军队装备非常落后。
……
师:大家分析得很全面。正如大家所分析的那样,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急需开辟海外市场,尤其看好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清朝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为英国侵略中国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英国用正当贸易的手段未达到目的之后,就开始偷运鸦片。鸦片贸易使英国尝到了甜头。请大家阅读课文第2页小字部分,并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看看能从中分析出哪些有用的信息?
生:从1799年开始向中国走私4000多箱鸦片,发展到1839年,英国向中国走私的鸦片量达到40200多箱。在这40年时间里,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大约三四亿银元。
生: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师:很好!那我们再一起归纳一下,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比一比,年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练。
生: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生: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师:不错,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如此深彼一时的灾难,面对这种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
生:查禁鸦片。
生:严惩鸦片贩子。
生:严惩吸食鸦片的人。
生:帮助吸食上瘾的人戒除烟瘾。
师:大家的主意不错,实行的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但要从源泉头上禁绝鸦片,最重要的措施应从何处着手。
生:严禁鸦片走私。
师:对,当时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要求查禁鸦片,其中最坚决的人就是禁烟英雄林则徐。他的上书打动了道光皇帝,于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独立归纳,然后回答“林则徐到广州后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结果怎样?”
师:好,请大家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看看自己归纳得全面不全面?一会儿,我们请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
生:他还派人翻译外国书报;招募手勇;设置木排铁链;修复炮台等等。
师:很好,你的课外知识面很广。下面请大家一起观赏一下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情景。(播放虎门销烟录像片段)
师:通过上段音像史料,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虎门销烟很过瘾,它沉重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的走私活动。
生:虎门销烟很彻底,二百多万斤的鸦片全部当众销毁,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生:林则徐很了不起,是一个民族英雄。
师:是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为中国人民世代敬仰。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1987年联合国维也纳会议决定将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
师: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定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本课一开始同学提出的问题——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引起的?
生:不是,英国是个殖民强国,它对许多地区和国家都发动过侵略战争,对外侵略扩张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
生:英国要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就必定会发动对外战争。
生:林则徐的禁烟,只是为英国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德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难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正当贸易行不通,就走私鸦片;鸦片走私行不通,就采用战争的手段。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了解一下这场由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罪恶的鸦片战争经过和结局。(下略)。
三、教师说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这种言论出现后,老师应善于捕捉这种机会,因为这的错误可以是一批学生的错误,纠正了一个,也就是纠正了一批学生的错误。老师要善于将这种错误转化为学生学习探究的课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纠正错误,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案例中,就“鸦片”与“战争”的关系问题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言论为契机,巧设玄机,引导学生激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激活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创设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众多的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历史、感悟历史,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案例评析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在历史教学中,将现成的历史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后,自主得出结论?在本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这是本案例最大的亮点。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想要知道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想要探讨的问题,能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本案例的又一特点。重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巧设教学情景,步步诱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设计的目标。这是本案例的第三个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问题,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原来教材中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使学生在突破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在本案例中,老师通过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如:“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到的第一次外来侵略‘鸦片战争’,有哪一位同学知道这一次战争为什么叫做‘鸦片战争’吗?”;“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与鸦片输入有什么关系呢?”;“林则徐到广州后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非常具有挑战性,教材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合作、探究、交流,才能将问题分析透彻。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水平,远比从教材上学到的多。
学生是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本案例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的同时思考一下,“我希望在本课学习后能弄清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作为大家本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提出了众多问题:“我想知道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能给英国带来什么好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为什么要查禁鸦片?”;“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禁烟?”;“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英国为何要对中国发动战争?”。问题从学生中来,又有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对问题理解与记忆并举,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这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知识是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的,学习者即教师和学生都是带着已有的经验来学习知识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如本案例中,学习子目“林则徐虎门销烟”时,边播放录像资料,边要求学生思考,并请同学前后两张课桌4名同学为一组,分头讨论一下,最后再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但理解了林则徐禁烟的历史背景,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本课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的关系问题。因为对学生而言,同一年龄层次的学习者拥有深浅差异不大的思维水平和容易沟通的经验水平,所以容易形成经验互享,达成理解的丰富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