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国际交流
42位金中学子入选!“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南京大学启动


   

    4月13日,“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侨联、南京市侨联主办,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侨联名誉主席陈洪渊,江苏省侨联副主席陈峰,南京市侨联党组书记杨雯懿,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南京市金陵中学副校长周靖、“南小桥”导师团成员、金陵中学学生们等一同出席活动。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焦瑞华主持启动仪式。42名金陵中学国际班学子经过选拔入选“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他们将跟随南京大学“豪华”导师团队进行科学研究。


20多年前,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共同设立高中教改实验班,探究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衔接与互惠。2020年,南京大学金陵中学正式揭牌,两所名校开展进一步的深度合作。2023年9月,南京大学侨联副主席刘兴民老师和秘书长江德臣教授来到金陵中学介绍“南小桥”,双方确定合作意向。2024年1月,南京大学江德臣教授第二次来到金陵中学对国际部学生宣讲。希望能借助南京大学侨联中丰富的师资力量和海外留学经验,为金陵中学的“未侨”提供科研和生活等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外求学生活的真实情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南小桥”项目。经过材料的初选,视频面试,导师们对同学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第一批42名同学入围。

“南小桥”活动首批导师团共18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都是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结对的金陵中学国际部学子,将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此项目的启动,代表着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双高”合作探索培养面向国际和未来的拔尖人才。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表示,“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传统边界,充分发挥南大侨界精英人才优势,组织“豪华”导师团阵容,助力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本次“南小桥”项目的导师都是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各个领域最顶尖的学者或专家,希望同学们能向导师学习,培养科学家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高端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南京大学一定会按照“南小桥”计划的总体目标,为中学生入校开展学习、进入实验室创造必要的条件,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侨联名誉主席陈洪渊说,“南小桥”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是一项充分发挥南大侨界优质资源的实践创新和有益探索,为引导和培育中学生拔尖人才和下一代优秀出国留学生谋划和助力,并积极做出贡献。同学们一定要珍惜这样的大好形势和难能可贵的有利条件,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学习做人和做事,开拓进取,争取优异的成果。

 

江苏省侨联副主席陈峰在发言中说,此次“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聚力“面向未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举措;是发挥新侨人才的优质资源,团结凝聚和服务“未来侨界人才”,引导“未来侨界人才”厚植爱国情怀、实现学业传承的新举措,同时也是促进“优秀侨界人才”与“未来侨界人才”厚植情感、深化联谊、传承发展的新平台。希望“南小桥”计划不断扩大未来人才的培育规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南京市侨联党组书记杨雯懿指出,“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启动既是校地侨联深度合作的有益探索,也是一项校地协同创新、服务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南大侨界群体孕育和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是助力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用好这一资源,服务南京优秀学子,帮助中学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和侨界骨干力量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南京市侨联愿与南大侨联一道,协力助推这项工作走深走实。

 

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发现和培养,对于国家的创新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大学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是中学培养的风向标。南京大学与金陵中学同宗同源,两校在24年前就开始了教改实验班的合作培养模式,如今两校再次携手,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口前移,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

 

活动现场,与会领导为导师颁发证书,共同启动“南小桥”活动。优秀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代表杜灵杰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作科普报告《探索有趣而未知的半导体量子世界》,引导中学生树立留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启动仪式现场,南京市金陵中学周靖副校长深情勉励42名入选的金中学子:

“从今天起,你们有了南大的导师。你们在导师的引领下,走进科学的殿堂,走进南大的实验室,学会研究的方法,激发科学的兴趣,种下科学的种子,追逐你们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学习导师们热爱科学,爱国奉献的精神。希望你们珍惜机会,遵守导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条例,对自我安全及行为负责,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不愧做一个小小的南大人。”


金陵中学学生代表李怡瑶铿锵表态:

“我们虽然年龄尚小,但对科学的热情与向往却无比炽热。作为高中生,我们不用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应当把这次科研活动定性为学习。我们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以创新的思维探索每一个问题,以不懈的努力追求科学真理。”



“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重要论述,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进一步落实南京大学奋进行动以及《南京大学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行动方案》要求,面向未来,为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新桥梁,融理想信念教育于科技创新、人文社科传承教育,指导中学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开阔中学生科学视野,为江苏省中学拔尖人才培养贡献南大力量,南京大学侨联联合南京市侨联组织开展“南小桥”品牌主题活动。在“新侨优秀人才”与“未来的侨”之间直接搭建一座“学习交流的桥”,充分发挥新侨优质资源,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优秀的学业造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广阔的交流渠道直接指导和帮助新一代出国留学生即“未来侨界人才”,帮助他们学习做人和做事,以取得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南小桥”学生感想

“南小桥”的第一次相遇,需要追溯到上学期,从最初的了解、准备、选拔到入选,今天又作为一名学员参加启动会,回首这几个月的历程,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

真实:当老师在大会上第一次介绍“南小桥”时,他就强调,“南小桥”的选拔,并非只看成绩,更看重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以及做科研的潜质和能力。从初筛到面试的准备过程中,我渐渐找回了小时候喜爱格物致知的感觉,看到了一直模糊不清的那个自己在抽丝剥茧般的自我探寻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感谢“南小桥”,让我看到了更加真实的自己,让我开始在科学的领域追寻真理。

真诚:从始至终,不管是“南小桥”的负责老师,还是我们的导师张春锋教授,都“丑话说在前头”:“南小桥”不保证科研成果。我不知道其他同学会怎么想,但我听了后反而觉得放了心,我可以毫无压力地跟导师学习了!从中我也看到了南大老师们那颗真诚的心------不说空话假话,不作虚假承诺,只遵循科学规律。没有急功近利的目的,不忘初心,这,可能就是科学家精神吧!

真心:此前,南大的教授对于我而言,是多么高不可攀的存在!座谈会上老师也给我们打预防针,说导师们都很忙,有事不一定能及时回应。可是我们发出第一份邮件后,就迅速得到了导师的回应,没过几天小组成员就被导师召集起来,根据我们的需求,带领我们参观了传说中的南大实验室。对导师来说,我们就是些毛孩子,可是,他能在百忙中指导我们探究,没有一颗对待我们的真心是万万做不到的。在参观的时候,张教授还告诉我们,搞科研,比起绝对的天赋,日复一日的努力更重要。面对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他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循循善诱,要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来”,还说,“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听了这些平实的话语,感觉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把上面这三个词归而为一,不就是我们校训中的“真”字吗?而南大老师们对这个项目的精心筹划,以及那个没有承诺的承诺,不也正是对他们“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的有力践行?

 “南小桥,一座真正的“大手拉小手”的桥,通过这座桥,我期待我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越走越远,越走越强壮。我更期待,我以后也能伸出自己的手,牵过那些需要帮助的手一起往前走。

剑桥高一(2)班 赵无非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42名学员之一,入选到“南小桥”计划中。“南小桥”的“南”是南京侨联的“南”、南京大学的“南”,也是南京市金陵中学的“南”,而“南小桥”的“桥”便是桥梁的“桥”,更是侨联的“侨”的同音字,蕴含着以侨为桥的内涵。在启动会上,各界大咖们的致辞,表达了对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期待,也让作为学生的我,对得到这次机会感到无比的珍视与自豪。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杜灵杰教授是我的导师。就在今年三月,杜灵杰教授带领团队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引力子模)——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让作为学生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今天,在启动会上,杜教授分享了他的故事与科研经历。杜灵杰教授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打破迷茫的人。他跟随着兴趣从理论物理走向实验物理,从半导体研究走向更宽广的方向,将电学与光学相结合。在发现可以进行与引力子有关的重要研究之后,他毅然选择回国,五年间从无到有搭建实验室,通过两年的实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说兴趣在科研中尤为重要,他也因为兴趣探索了很多他喜欢的领域,例如区块链。他的故事加深了我对科研的理解。

科研是一个人对社会、自然、世界的兴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参与“南小桥”计划的学生,我会珍惜这次机会,为未来的美国求学之路做准备,加深对学科的学习与热爱,增强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中美高一(1)班 丁彦希

 

能够入选参与“南小桥”项目既意外又惊喜,感谢金陵中学和南京大学为我们提供如此高端的平台。

回想当初我得知“南小桥”项目时,还觉得我离南大教授的距离实在太远。但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我还是提交了申请。

很幸运,我申请的董磊教授选择了我。他是南京大学生物学方面的大咖,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在生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开完“南小桥”项目的第一个说明会,我给董磊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很快给了我回复,并向我推荐了《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鼓励我打好基础。

我会珍惜参加“南小桥”项目的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努力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美高一(1)班 李欣宜

 

从一开始在金中的宣讲、培训,到今天在南大的启动仪式,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和南大对这次项目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作为一名“南小桥”,我万分感激。我为能够以高中生的身份向已经在领域里卓有成就的南大教授学习,为提前接触科研领域而感到开心。

迈进南大,校园里深厚的学术氛围铺面而来,草地上鲜红的I love NJU 无一不展现出这是一所富有底蕴,值得让每一位学子向往和自豪的学府。

今天我们在现场见到了各位领导与部分导师。他们对我们给予了亲切的鼓励与深切的期望。作为前辈,他们鼓励我们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成为未来的登峰人。我们也惊叹于导师们的学术成果,对能够与科研前沿的教授们交流感到兴奋。

我相信在如此优渥的资源环境下,我们定能有所收获!

剑桥高二(2)班 张涵一


在启动仪式上,我看到了南京大学与金陵中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谊。归侨们的热情参与和专业指导为这个活动增添了无限活力和动力。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就和研究经验,还鼓励学生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带领同学们不断探索。

剑桥高二(1)班 陈子涵


回想整个启动会,各位领导的发言中很多次提到“南小桥”活动的目的——培养拔尖人才,用陈洪渊院士的话来说,是引导和培养中学生拔尖人才,为下一代出国留学生谋划、助力,并积极作出贡献。

一方面,我深感幸运。从小,南京大学就是我梦想中的院校,里面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得到他们的指导,自然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此刻梦想成真,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幸运。据我了解,此次活动的导师们大多都是五四杰青,是国家各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也不奇怪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用“豪华”一词来形容我们的导师天团。

从当初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时候忐忑不安,到选上以后不知道如何与导师交流,回想这个过程,真的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幸运,源自于金中,让我有机会在南大导师们指导下学习研究;幸运,也源自于南大及南大侨联,为“南小桥”项目精心筹备并保驾护航。幸运,更源自于坚信,相信多方努力之下“南小桥”一定能圆满成功,我也一定能提升自我。

此刻,我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金中与南大合作,用心培养人才,我必须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潜心探索,力争能不负众望,实现自己的抱负。

剑桥高一(2)班 茆子宸

图文:扬子晚报、南大统战、马楠

审核:顾健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