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一学年很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因为异常繁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你觉得时间象穿梭般地流逝。不过,在我参加的国际交流学生项目的这一学年中,感受却远远不止这些了。
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我作为通过YFU(Youth Fo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国际学生交流协会选拔的一名“学生使者”,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度过了一学年的文化交流生活。以一种完全深入到真正的美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方式,体验了不同的中美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感受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这探索世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艰难并快乐的成长了、成熟了,也收获了许多。
一、谨记文化交流使命,利用各种形式介绍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尊重并融入异域文化。
我所居住的Watertown是一个距明尼苏达州著名都市——明尼阿波尼斯仅三十哩、典型的美国中北部小镇,这个小镇上居住的几乎全部是白种人(占99%以上),大都信仰基督教,仅2500居民的镇子上居然有8座教堂,可见是一个有着浓郁西方文化传统的地方。这里的美国人文明、友善,生活富足安逸,但普遍对地处地球另一半的中国并不太了解。我是这个镇子上唯一的中国人。因此,我就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展示、宣传中国的悠久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赴美前我通过申请成为南京市“博爱使者”,我带去了许多宣传中国、宣传江苏和南京的画册、光盘、工艺品。在学校图书馆里,我特地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小型“中国文化展”,并被邀请到当地一所小学作了介绍中国的专题报告。展览用的那些资料我全部赠送给了中学图书馆,并希望学校永久收藏。今年一月,在全镇举行的第一届新年晚会上,我穿上唐装,登台演奏了一首优美的中国钢琴曲《梁祝》,在场的观众纷纷表示,非常感激我所带给他们的美妙的东方乐曲,说这是他们听到过的最动听的旋律之一,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很多同学对我带去的“中国结”充满好奇,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在演讲课上教会了每一个美国同学……。总之,在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深深的为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了解不同的文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是YFU项目的目的之一。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态到美国参加交流的,因此我非常注意尊重寄居家庭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每周日随全家去教堂,参加那儿的一些公益活动,还要为赞美诗合唱伴奏。在家里,主动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承担家务,假日中与他们一起整修家什、维护草坪及郊外旅行等,完全把自己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逐步融入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在体验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二、在陌生环境中不断挑战自我,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了能够尽快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与新同学更加广泛地接触,我一到美国的第二天,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学,我就和寄居家庭的哥哥(一位长跑高手)一起参加高中越野长跑队,在冬季学期,我又参加了高中游泳队的训练。通过直接体验这些具有挑战的运动和训练,我的毅力和体能都受到了锻炼。在有丰富经验教练的科学指导和严格的督促下,我们每天都要训练两小时以上,通过刻苦训练,我的游泳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队中的刻苦表现也令我荣获校队奖。另外,我还选修了Construction(建筑学)课程,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理论结合实践,以实践为主的。秋季和冬季,每天户外一节课,摄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也不例外,课程作业就是集体建造一栋房子。从确定地基到施工建造再到室内装潢和管线铺设,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完成,其中无不饱含了我和同学们的心血和汗水,近百种工具许多我都未曾见过,操作这些工具让我深深体会到工人的辛劳,但当我们在即将以六万美元售出的成果——一栋十分漂亮的房子前留影时,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喜悦和兴奋更是挂满脸庞。对亲身经历过的这些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和工作精神:认真、主动、合作、竞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的音乐课程在全州位列前茅。音乐指导老师看中我的钢琴基础,希望我选修一种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西洋打击乐器——木琴,这种乐器在学校的乐队的打击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有了很多机会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到当地电视台去演出,到明尼苏达大学去联欢,随乐队去华盛顿、纽约,在林肯纪念堂与林肯艺术中心前的广场演出等等,音乐让我与美国同学拉近了距离,融为了一体。同时,我的音乐才能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每年一度的明尼苏达州的音乐比赛上,我演奏的木琴以初赛和决赛都是满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州一等奖。让所有听过我演奏的美国人对中国学生所具有的音乐素养刮目相看。
三、体验全新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是明尼苏达州的一所五星级公立高中,教学质量比较高,开设了多门AP课程。一到这所学校报到,我应学校安排进入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学习。这一学年中,除了交流学生必修的美国历史和英语外,我还修了演讲,AP数学(微积分),AP物理,化学,建筑,油画,乐队等课程。初来乍到,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下学习,对我来说确实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起初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中美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美国高中通常一学年有四个学期:秋、冬、春、夏。早晨8:00开始上课,90分钟一节课,共四节,中午仅有30分钟午餐时间。下午3点钟放学后,几乎全体学生都各自参加自己喜爱的课外活动,一般6点钟左右回家。不亲身亲历美国高中生活,你可能难以相信,这样的高中学习生活与我们中国学生有什么不一样:沉重的书包(教科书厚达3~4cm、书和体育用品多到有时甚至要带两个书包),课堂纪律好,每天也布置不少家庭作业,经常课堂测验。从作业是否按时交,小测验成绩等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折算出每个学生的成绩积点——GPA,满分为4.0。据我观察,美国中学的排名现象较中国更明显,每学期结束,学生都会拿到分数条,上有考试成绩、GPA积点、全年级排名等。学校的排名更是公开的,网站上一目了然:每年高考成绩均分多少;有多少学生参加了全美统一举行的AP课程考试,合格率多少……。
当然,美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确有不同之处,在那儿我才知道应该怎样预习,才做到了真正的预习,因上课老师讲的少,涉及内容多,学生们必须先自己查阅资料,熟读教科书,甚至得先将题目做好。有些作业是完成报告,引用一句话都要注明出处,有些作业是一个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就要求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也注重因材施教,灵活教学,例如,我有时物理作业完成得很快,老师就会要求我去做一些额外的实验;第一学期微积分选课与其它课有冲突,学校允许我先自学,第二学期直接插班学习。在美的一学年里,我在学习方面,展示了一个中国中学生应有的不畏困难,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理科功底,总积分GPA达4.0,并幸运地拿到了美国高中毕业证书。
每当我回顾交流年的学习、生活的时候,我感到所经历的很多都难以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即使是我在这期间用英文写下的数十篇短文和几百张照片在MSN spase与十三班同学共享,也没有能将我的新发现、新感受全部表达出来。总之,我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世界,去感受异域文化,我要特别感谢母校金陵中学。现在回过头来重新看着被自己克服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心中充满了自豪,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