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她,最后健在的拉贝收容所护士

她,最后健在的拉贝收容所护士

她,最后健在的拉贝收容所护士
红圈处为市民陈声德的姨妈徐淑珍,黄圈处为陈声德的妈妈徐淑德

龙虎网讯 “中国辛德勒”拉贝先生逝世已经61年,当年他带领32位中国人设立了金陵中学难民所,一直以来相关方面都以为32人均已去世,但是昨天市民陈声德先生激动地向记者提供线索,“金中难民所还有一位参加救援的护士,也就是我的姨妈徐淑珍还在世,现在济南,今年已经92岁了!”

姐妹俩

一起当护士

记者了解到,拉贝先生曾经在自己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内,设立25个难民收容所。拉贝在日记中说过,安全区也就十来个外国人,还有上千名中国工作人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工作,他们将留在南京史册中。但是,与拉贝一起工作参加救助的中方人士的资料却很少,之前拉贝纪念馆的肖昭华教授一直在搜集中方工作人员的事迹,搜集工作比较艰难。毕竟74年过去了,当时参加救助的人士年龄都已经在90岁上下。

“金中难民所还有一位当事人在世!”家住在紫竹林的陈声德老人昨天很激动地来到晨报向记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陈声德老人今年65岁,他拿出两张黑白合影照片告诉记者,“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与拉贝的合影。”他介绍,这两张照片是找人从耶鲁大学图书馆拷贝的。他的父亲陈文书是当时安全区的助理秘书,母亲徐淑德与小姨徐淑珍在金陵中学难民收容所做护士。他的父母正是在营救难民过程中相识相爱并结婚的。

姐夫

还是拉贝的大管家

德国人约翰·拉贝被称作“中国辛德勒”。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威胁南京,居住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便在最危急的时候,使未及撤离的南京居民有一个躲避的处所,并避免日军的轰炸。德国西门子洋行的拉贝被推举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金陵大学教授史迈斯为秘书,美国人费奇为副总干事。最终,安全区以及“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共保护了近25万难民的生命。

陈声德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陈文书是拉贝助理秘书兼事务主任,“通俗点说,我父亲就相当于拉贝的‘大管家’,拉贝的起居以及平时事务都由我父亲安排。”对于拉贝,陈声德回忆,虽然他父亲从安全区建立到结束的10个月内,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与拉贝每天碰面,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很少跟他们提及以前的事,很多事情他是后来听自己大哥和舅舅讲的。当时整个安全区的难民吃饭是个大问题,安全区都是靠救济、捐款的。“那时候安全区每天就供应一顿稀饭”,记忆中父亲讲起过,美国人宋熙伯开着美国大使的车,挂着星条旗,带着父亲去下关码头征集粮食,只能买到泰国的红米。而沿线从干河沿到下关全是日本兵,克服重重困难才能买回粮食来。还有一次父亲看到有日本兵要强奸妇女,前去阻拦,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下跪。

还活着,还记得“豆菜桥”

记者看到其中一张照片是“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援委员会委员暨金中收容所所长率全体职员摄影纪念”,摄于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五月四日,照片连拉贝先生在内共33人。 近年来,陈声德先生一直在搜集父母参与营救的资料,他之前也以为照片中的33人均已经去世。但是没想到,今年10月份,他在山东搜集外公的史料时,意外获悉自己的姨妈徐淑珍还在世。他告诉记者,姨妈在抗战中与一位无锡的医生结婚,后来定居在山东济南。十几年前,双方渐渐失去了联系,所以他一直以为姨妈已经去世。今年10月份,当他看到92岁的姨妈还在世时,“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据陈老先生介绍,姨妈跟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提到南京大屠杀事件,并且表示自己参与过救助,但是对孙子辈却没有再提过。虽然已经92岁了,背也驼了,人也糊涂了,但是她仍然记得“拉贝”“金中难民所”“豆菜桥”“日本兵强奸妇女”等。

“南京大屠杀过去74年了,但是给一个人留下的伤痕却是永久的。历史需要记住,作为后人,我们将继续搜集相关资料。”陈老先生坚定地说。

记者 刘海琴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