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敏,核物理学家。江苏丹人。1943年吕敏进入金陵大学附中上学。在成都的金大附中是为教职员工子弟就读而兴办的学校,教师由大学老师兼任。学校很不正规,条件很差,教室是土坯草房,窗户用纸糊住一半、空着一半。教师的生活虽然非常清苦,但在教学中却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质量很高。学校提倡独立思考,学生们自觉性强,努力用功,奋发向上,吕敏和同学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
在战争状态下,虽然吕敏的父亲身为大学教授,但家里住的是茅屋草房,吃的是粗茶淡饭。吕敏经常是穿着草鞋上学,光着脚板去踢足球。日本飞机还时不时地窜来轰炸,警报声一响,吕敏就要跟着姐姐,拉着弟弟、妹妹随父母往周围乡下躲避。
在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之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离别家乡八年的吕敏一家人终于可以返回离别多年的故乡了。为筹集返乡的盘缠,家里要变卖东西换钱。吕敏的脑海里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马路边摆摊卖书的情形。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国家、家庭及个人带来的苦难,使少年时代的吕敏就深深地感受到切肤之痛。此时的吕敏立下大志,一定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一定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再也不允许列强们恣意侵略。
抗战结束后,吕叔湘随金陵大学一起从成都迁回了南京,一家人也定居在了南京。吕敏继续在金陵大学附中念中学。环境安定了,吕敏在学习上更加地刻苦用功。
1947年,吕敏中学毕业要考大学了。
吕敏的父亲吕叔湘是语言文字学家,在专业上有极深的造诣,在该领域里有很高的声誉。照一般规律,子承父业,吕敏该选择文科。
但和酷爱语文的父亲完全不同,吕敏从小就怕做作文,怕背古文,怕练毛笔字,反而喜爱算术,热衷于做各种难题。当时还传说学物理的人比较难找到工作,听说浙江大学化工系有名,毕业后好找工作,最后吕敏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入学后,吕敏对化学实验和机械制图觉得枯燥,感到烦恼,花了很多功夫,成绩还比较差,提不起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倦情绪,思想上产生很大矛盾。
就在吕敏为专业、学业烦恼的时候,全国解放了。解放后的祖国,百废待兴,百业兴旺,吕敏不再为找工作而发愁了,他决心转入物理系学习。由于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好,加上浙江大学的老师们很开明,在审查了吕敏的成绩单以后,同意了吕敏转系调专业的要求。从此以后,吕敏学习的都是自己渴望了解的知识,如虎上山,如鱼得水,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成绩也是突飞猛进。
转学物理对吕敏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至今吕敏还非常感谢当时浙大理学院的老师们。吕敏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刚刚念完中学的学生实际上还是个孩子,还很难准确判断理工类各专业的性质,允许转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是一个因材施教的好制度。
当年浙江大学的物理系师资很强。教吕敏电磁学的是王淦昌,教固体物理的是程开甲,教物理数学方法的是胡济民,还有卢鹤绂、王谟显、朱福昕、束星北等教授。吕敏还清楚地记得,束星北先生开选修课“相对论”,只有高班的一位同学正式选课,而旁听的同学却不少。束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课,启发式的教学给吕敏留下的印象至今还非常深刻。
到落雪山上观察宇宙线
1952年,吕敏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时近代物理研究所有100余人,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源地,所长是我国有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吕敏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的工作是宇宙线的基本粒子研究,实验工作地点是在云南海拔3200米的落雪山上。当时从海外归来的赵忠尧先生从美国带回来专门用于宇宙线基本粒子研究的多板云雾室,吕敏他们就利用多板云雾室收集宇宙线高能核粒子作用的云雾室照片。要从几万张照片中找出感兴趣的事例进行分析,同时寻找奇异粒子的事例,当时这是国内进行基本粒子实验研究的唯一方法。落雪山位于云南东北的大山丛中,地处偏僻,环境恶劣。吕敏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高山实验室中守着云雾室,在显微镜下观察几万对云雾照片,在枯燥重复的劳动中寻找少量奇异基本粒子的径迹。
虽然环境艰难,工作枯燥,但对深爱着自己专业的吕敏来说,进行科学研究的乐趣压倒了高山艰苦生活的寂寞和单调。这期间吕敏曾考上王淦昌先生的研究生,后来又由张文裕先生担任导师。颇为遗憾的是,吕敏的研究生学业因为导师和吕敏自己先后被派往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而没有能坚持下来。
被派往“联合所”工作
1959年,吕敏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是当年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兴办的研究所,主要进行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简称“联合所”。参加的国家有苏联、中国、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秋冬起,我国先后由科学院从全国各地区选派了130多位科学家和青年赴联合所工作,他们中有王淦昌、张文裕、胡宁、朱洪元、周光召、何祚庥、吕敏、方守贤等。王淦昌曾被推举担任该所1958-1960年期间的副所长。
在联合所里,吕敏利用加速器进行基本粒子的实验研究。联合核子研究所有高能、中能、重离子加速器,有脉冲反应堆,都是大型科研设备。研究所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来参加。在这样的研究所工作了三年,吕敏认为对自己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大有好处。与外国科学家一起工作、共同讨论问题,不仅增加了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也增加了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信心。
在这个时期的实验工作中,吕敏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过一些研究论文,刊登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和苏联的期刊上。吕敏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成果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