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空气动力学及液体力学大师-林同骥
  林同骥,中共党员。19181212出生。1933年到1937 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中学时代的林同骥聪敏勤奋,成绩优异,常受学校嘉奖。抗战爆发后,他随父迁往重庆,并毕业于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他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后,决心投身航空事业,于1938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后,在四川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发动机的修理和检验工作。
  1945 年,林同骥以公费留学英国,先在英国卜力司土飞机制造厂做了半年实习工程师,后进入伦敦大学航空工程系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据他的同学回忆,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图书馆。
  1948年,林同骥获得伦敦大学研究生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稀薄气体的研究和教学。当时加州大学稀薄气体研究室是美国稀薄气体领域研究的中心,林同骥在稀薄气体领域的研究受到该校的重视,并邀请他前往该校工作。1953年,林同骥到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林同骥热切盼望早日回到祖国,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当时在美国,他是难得的人才,美国政府怎么会轻易让他离开呢?美国移民局一再刁难和阻挠。林同骥力争了5年时间,终于在1955年秋,冲破重重阻力,偕同夫人张斌,怀抱尚未满月的女儿,毅然回到了国内。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给林同骥以极大的鼓舞。他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带领下,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中去,为我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此,他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出席了1959年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他所领导的研究室也被评为全国群英会的先进集体。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为培育祖国的科技人才,他亲自编写讲义并进行讲授。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同骥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承担了人造卫星回收方案的研究工作。不久,他夫人双双受到迫害。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他舍弃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射流理论、小曲率半径喷管跨声速理论研究等工作就是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1973年,林同骥投入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的防热研究,有关工作曾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国防科委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984年,他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林同骥对弹性力学的研究同样具有独创性,并取得辉煌成果。上世纪40年代中期,航空进入喷气飞机时代。为了提高推进效率,压缩机、涡轮和螺旋桨都采用复杂的翼型截面设计,以此为背景,林同骥研究了翼型截面柱体的圣·维南(st.venant)扭转和弯曲问题。他研究了圆柱壳的轴对称型振动,提出并解决了高频振动下壳壁截面的转动惯量和横向剪切的双重效应影响问题。
  林同骥在稀薄气体理论研究上也很有建树。他分别研究了稀薄气体在两个平板和两个同心圆柱间的高速流动问题,许多研究成果为一些专家、教科书和物理学手册所引用,促进了我国气体动力学的发展。
  林同骥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50年代,在国内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条件下,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从设计、加工、建造直到调试、测量,他都一一参与,为我国航空、航天以及兵器工业开创时期的设计与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1980年,林同骥出席第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为我国导弹研制作突出贡献。1981年,他因研究吉林陨石雨烧蚀图像而获国家自然科学特等奖。
  林同骥还积极推动海洋工程力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起,考虑到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要,林同骥组织并投入海洋工程力学的研究。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为背景,他主持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工程力学中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和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研究。他研究了各种海洋工程结构及其地基在海浪、海流、海冰、地震、风等耦合作用的严峻环境下的载荷及其响应,分析了海洋工程结构失效直至破坏的原因和机理,为经济、安全地设计建造海洋平台和有效地进行油气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推进了海洋工程力学这一新兴力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联合开展的八五海洋工程力学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他领导和组织推动下,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林同骥在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还从事以波浪和旋涡为主要特征的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U型振荡水槽,为推进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林同骥还多次参加制订学科规划、确定重大科技项目等工作。他一贯积极支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就提出要开展分离与旋涡流动、两相流动、流动显示等方面的研究。
  林同骥认为,流体力学是在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多地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因此,研究工作的面应当放宽,需要重视新兴的、应用面较广的分支学科研究,主张通过小型的实验设备,运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起来,重新发掘那些既复杂又是基本的流体现象,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全体委员会议上,他与钱学森、钱伟长、庄逢甘等许多著名专家一起,向国家提出了开发海洋的重大建议。随后,他带领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海洋流体力学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作为一位科学家,林同骥积极参与、建议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制度。他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学科设置、学位制度的建立健全等付出了辛勤劳动。
  1980年,周培源与他率领中国力学学会代表团,出席第十五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1981年,他和周培源一起,同日本和印度的力学家共同发起定期召开亚洲流体力学学术会议,以促进亚洲地区力学界的学术交流。他在会上提出的分析无黏度跨声速流动的方法,得到高度评价。
  他还积极组织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的恢复活动,以及支持成立空气动力研究会、出版力学学科的学术著作和刊物。他曾担任《力学学报》副主编、主编达十余年之久。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亲自审查稿件。在组织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具体工作中,他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
  林同骥视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他常说:工作成绩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不是争来的。他总是超负荷地工作,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始终坚持以主要精力从事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对中青年人说:实际需要的问题应先做,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才能检验研究的正确性。他始终认为在治学中对科学的热爱、献身和勤奋是最重要的,科学上的成就与所花的精力和时间成正比。几十年来,尽管个人生活道路几经坎坷,他始终一往情深,潜心科学研究,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作出奉献。
  林同骥深深懂得,国家要兴旺,科学要发达,人才是关键。他多次说,我要把年轻一代培养出来,为他们做铺路石。几十年来,他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林同骥对中青年同志学术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怀备至。在他指导下工作的同志都有共同的感受:他既是严师,又是亲切的长者,即使工作已分开多年,遇到学术上或思想上的问题,大家都愿意找他交流。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学位制度以来,他注意发挥中青年骨干的作用,成立了研究生指导小组培养学生。林同骥高尚的情操得到了人们的敬重。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林同骥还担任了力学方面的许多职务:1970—197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207所研究员。1974—1978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1所研究员、副所长。1978—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自1982年起,任数理学部常务委员。1980年起,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1982—1990年间,他是该国际联合会大会委员会的成员。1983—1991年,任亚洲流体力学学会副主席。1986年起,任国际《流体动力学研究》杂志的编委。1982—1986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他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委员等职,为推动我国力学科学的发展,促进国家力学科学与国际力学界的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同骥还曾担任第一、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是南京航空学院名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和浙江大学力学系兼职教授。
  林同骥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高速声速空气动力学》、《双曲型翼截面柱体的圣维朗扭转问题》、《曲线叶栅的绕流问题》、《吉林陨石烧蚀图象分析》、《有序熔楔和转捩》、《矩形截面直管中的振荡流动》、《现代力学的发展》、《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烧蚀图象与流动模型》等。
  1993729,林同骥逝世于美国,终年75岁。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