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班 许利民
各位老师、同学:
刚才听到如雷的掌声,让我有颇多的感慨。我从教也有十六年,但未有这样的幸运,能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毕业后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回到母校,送给老师雷鸣的掌声。我为我的老师们感到骄傲,为我的同学们不忘师恩感到自豪!
当初,牛磊同学打电话给我请我吃饭,我是有点奇怪的;一般地,同学找我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因为我在教书的同时也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但当他告诉我希望我能代表同学们向老师致谢时,我真的觉得应当是我请他和郝红军他们吃饭。无论是学业或是其他,我在校时并无出众之处,但大家把这个殊荣送给了我,确实是我的幸运!
在又要开学的日子里,我自然而然地会想1984年的此时,我们在做什么?记得当时我和孙小军在忙着买火车票,准备去南开上学,我去学法律,他去学旅游管理。那时,我们有没有想到回校园看一看?一句大实话:没有。我们如同开笼放鸟,离开了天天考试的学校,忙着憧憬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大学校园和那里的新同学、新老师,我们的心在天上飞,完全忘了回头看看在座老师们仍然殷殷的目光。少年的轻狂想必会得到老师的谅解,但如今回首,自己才觉得当时是多么地轻盈、骄傲,又多么地不懂事啊!那么,十年以后,1994年我们在干什么呢?我非常地直言:在忙着生孩子,在奶瓶尿布里打转。没有了少年的春风得意,但为人父母的担子刚压上我们还很稚嫩的肩头,颇有无法胜任的感觉。那时是真顾不上回校园里来走一走、看一看,更没有及时地向老师送上已经很迟到的问候。时间的飞逝让我们步入中年,以我们的年龄,“四十而不惑”已在眼前。我们也许是头上偷偷冒出的白发的提醒,是衰老的自然规律的作用,我们开始热衷于回首往事,这样就有我们一定一定要抓紧时间重回母校的欲念和我们聚在一起的今天。
母校是什么?是纯净的精神家园,当初离去的少年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把梦放在我们手心里的正是我们的母校。我们离去时都把母校给我们的品行放入了行囊,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即使不是最优秀的,但都是在争取优秀的。母校给我们的训练让我们在任何一个学校里不怯场甚至出众,这才是我们的十中和其他任何一所学校的差别!敢为人先的精神是母校输入我们血管中的血液。
回首往事,如轮飞逝,但母校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清晰,相信这种清晰的记忆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我们对母校的感恩是无法用语言穷尽的,我们能够送给母校的也只是有形的礼品,但是,我们始终都记住了母校对我们的期望,她永远都期待我们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无愧南京第十中学、金陵中学的光荣。我们的希望是不要五年、十年才有如同今日的相聚,每年都能回到母校,回到老师的膝前,重温少年的梦想。当然我们更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永远用殷殷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不知道这番话是否说出了在座同学们的希望,如果做到这一点,我就没有辜负同窗们的重托。谢谢大家!
200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