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校友之家  | 校友通讯  | 校友通讯83期(2015.04)
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岁月流逝,不忘感恩。我感谢金陵中学的这方净土,感谢历任领导的真心关爱,感谢同组老前辈的热情扶持。
    刚到金陵中学(当时叫南京十中),我任教初中语文。文革后,有一年时间,我跟几位比我小的老师一道,晚上听宋家淇老师讲古文。没有讲义,我就把宋老师提供的选文,一篇篇刻钢板,油印。宋老逐句讲解,逐段点评,有问必答,诲人不倦。他从不迟到。有时为了不影响准时上课,来不及吃晚饭,就带了两块烧饼充饥。这让我感动不已。虽然我教初中,但仍抽空去听宋老高中的课。他讲《过秦论》,论点突出,条分缕析,印象深刻。他讲《岳阳楼记》的“衔远山,吞长江”,一“衔”一“吞”之间,气象万千的景色活现于眼前,令我久久不忘。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初中语文组长杨先园老师的课几乎每周都要听一次。她的课目标单一,条理清晰,训练实在,对书写、朗读、作文的要求都十分严格。我尤其敬佩她干净利落的教学语言。
沈达信老师的课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不时迸射出求异思维的火花。他的课已体现了现今新课标的要求,也就是说,金陵中学的语文课所体现的先进理念比新课标早了四十年。
    最难忘是初中的集体备课。每次,从教学目标、课文理解到作业布置、教学方法,逐项讨论;有时对一段课文甚至一个词语到底该怎么讲解,各抒己见,斟酌再三。当时的南京市教研室语文组长钱任初先生经常参加我们的备课活动。他对课文有些词、句会意的理解,常有独到之见,这使我深受启发。他往往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然后请杨先园老师按他的方案去教,教后再坐下来总结得失。这种仔细推敲、注重实践的作风,给我以深远的影响。
    李治中校长曾多次听我的课。他听课从不事先打招呼。有一次,课已上了大半,我才发现他坐在最后一排一个大个子学生旁边。课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充分肯定了我的优点,同时指出我有些词句没讲清楚,要我重讲一遍给他听。面对如此较真的校长,我丝毫不敢怠慢,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
    要说“平台”,以上所述就是金陵中学为我搭建的平台。它是无形的,实质就是一种氛围。正是在金中语文组前辈和同事以及校领导的带动下,我坚持查资料,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坚持写教学后记,坚持独立思考,在不断探索中自由地成长。白天上课、改作业,晚上看书、备课;有时一备就备到深夜,睡意全无,兴之所至,作诗一首,自得其乐。
    五十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要让教师“自由成长”,需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有宽松的环境,二要有选择的余地,三要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我执教的前三十年中,基本上没有高考的压力,任由内心需求;没有职称评比的竞争,潜心做好份内之事。只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课怎么上,全由自己掌握。
    就教师自身而言,能否自由成长,关键在于是否真想成长。要想真正“自由成长”,第一要自觉,第二要敬业,第三要刻苦,第四要坚持。只有心甘情愿,持续思考,不断修炼,方能成“正果”。老是要有人“管着”,是“没有出息”的,也是不可能自由成长的,只能“混口饭吃”,最多“对得起这份工资”,而不可能有风格、有成就。正是金陵中学优良传统营造的特定氛围,使我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我给学生阅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在人格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一道自由地成长。同时,还必须冷静地看到:自由成长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不可能立即见效,而需要静静思考,慢慢领悟。这就要摒弃急于事功的心态,秉持一份对事业的执着。
    五十年来,虽然同组的前辈和历任领导先后离校,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教诲。他们的敬业态度,他们的求实作风,他们的钻研精神,对我来说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是金陵中学造就了我,我永远热爱金陵中学。
    上了五十一年的课,虽有不少成果,但深感不足甚多。我体会到:教育的生命在实践,老师的生命在课堂。自由成长主要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我虽已73岁,但热爱教学、钟情语文之心没变。我仍将尽绵薄之力,继续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缓缓前行、自由成长。
                                               2014年5月6日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