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中国电影节亲历
2014-12-05 孙建秋(金中校友孙明经之女)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4日,第八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在法国巴黎隆重举办,在巴黎巴比伦大街上、具有东方色彩的宝塔影院,进行了我父亲孙明经的电影回顾展,共放映8场有十多部影片,同时还举办了孙明经图片展。影片、图片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十分生动,深受巴黎观众喜欢,看得十分仔细。我作为孙明经的二女儿,被邀请作为嘉宾去巴黎参加父亲的电影和摄影回顾展。我经常站在图片前为一拨拨观众仔细讲解。
影片大多是默片,没有声音,也鲜有字幕。应电影节主席高醇芳要求,放映前我会介绍电影的大背景。我适当插入几句话,介绍一下,画面就会生动起来。父亲放映时总是在现场亲自给观众讲解。现在是我拿话筒用英语向静静观看的外国观众讲解,非常感慨。
一场默片放映后,一位科学家对我说:“我喜欢《自贡井盐》,我喜欢《开采煤矿》。那里面讲科学,很了不起。”
1938年拍摄的《自贡井盐》和1942年拍摄的《都江堰》 ,重点介绍了两项使得西部富饶的古老工程杰作。一项是“盐都”自贡市的井盐工业,利用水力学定律,很科学的进行开采制盐,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打通竹节、铺设管道,运输卤水到出产天然气的地区煮盐,节约了成本。一项是有两千年历史的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都江堰,灌溉着50万公顷的稻田,一年三熟,供应着这些人的粮食。
《煤矿开采》是孙明经1937年拍摄的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在漆黑的地下采矿、以及运输的过程,这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已经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法国观众认为这说明在日本侵略以前,中国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先进的地步,而对日本人垂涎,侵略、霸占、掠夺、破坏,法国观众看得非常清楚。
法国人把父亲孙明经1936年拍摄的《南京名胜》看作是展现1937年日军侵略之前的南京风景,他们是怀着同盟国的特殊的感情来看这个电影,非常珍爱当时中国人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的那些镜头,如中山陵、灵谷塔、葬着十九路军英烈的墓地、五台山游泳池、迎驾桥等。
来观看这些纪录片的观众和一般看故事片的观众不一样,他们都是来寻求真东西The Real, The Reality, The Truth。就像法国的中国电影专家纪可梅女士说的,她非常喜欢看父亲孙明经的这些纪实影片,“因为这些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且这些镜头将来也都不会再有了。”参加完电影节后,我作为女儿对父亲拍摄的电影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
摄于1939年的《康人生活》这部影片,表现了康巴人的衣、食、住、行、及娱乐方式。观后,法国高等国立电影学院la Femis 的博士生黄若松找到我,感慨地说:“这可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文化学电影啊,一定有着摄影人研究的雄厚基础。今天看到的孙明经影像,里头有种很简单,纯粹的东西,非常真诚,没有剪辑技巧,非常‘拙’,没有花样和特别效果,每张画面都有一种很谦卑,诚恳的态度,他是真的爱那些东西。”
他还激动地发来邮件:
“孙明经的人生经历,对电影的态度其实跟电影发明人鲁米埃尔兄弟是一样的,非常有意思,电影首先被作为了解世界的工具,地理生态,人类学等等的研究工作,记录当下人和环境的状态,这个是电影很重要的功能,也是理解中国电影历史的重要线索。
“孙明经的片子其实更多的告诉我们一个电影人应该有的态度,对待国家、世界,我们个人怎么面对跟周围的关系,他的每个镜头都非常明确的在说这个。他的照片里观看的世界是很微妙的,不以个人的情趣和意识左右画面,不故意创作有风格标签的影像,以尊重客观人和事物为先,这种自然而然的创作意识是很高超的。”
在彩色影片《民主前锋》放映有一段奇事。重庆遭日机大轰炸,我父亲不顾危险,抱着电影机冲进火海。留在火海里的除了他,只有英勇的消防队员。他们很多设备都被炸毁了,只是推着木制水桶车,用最原始方法——杠杆原理压水,举水枪救火,设法浇灭那些燃烧重庆的烈焰,场景十分感人。镜头一共只有一分半钟。怎么这么短?问答环节时有人想知道。我说,他被逮捕了,摄影机也被没收了。 “不救火,还拍电影,肯定是汉奸!”因为他没有保护性标志或任何战地摄影的标志,看到重庆在燃烧,怒火中烧,这位大学老师冲进了火海。一种使命感让他觉得必须记录下来。侵略者的罪行是需要偿还的。
最后还有一部父亲1948年拍的《南京》,那是抗日胜利之后,社会恢复了一点儿元气,各学校已经复课,有些体育课已经开始。这个电影里反映金陵女大在五月有一个室外体育表演。因为经过八年战争,人们普遍营养差,体质差,金女大这所女子大学非常强调体育教育,全校都必须出动,场面之大,非常震撼。那里面有一个舞蹈《法国宫廷舞》,好极了。按单双数,一半穿着白衬衫、黑裤子、西服背心扮演男士,另一半穿着各色美丽的舞裙。见到女生穿着红点花裙的鲍慧荪大姐迈步向前,就问:“你们猜这些漂亮的花裙子是从哪儿弄来的?”然后说:“是从法国大使馆借的。当时法国大使馆就在南京金陵女大的后面,使馆夫人特别热情,支持她们来借。”这细微的中法联结的情节让法国观众开心地笑了。
还有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马可思·林代影院闭幕式后的酒会上,有位女士总是追着我不放,亚洲人面孔。我问她是谁,她告诉我她叫俞丽. 是东南亚某国外交官的夫人。她说她外祖母跟她说过,当时她外祖母在中国南方上大学,班上就只有两名女生。女生上中学到大学非常困难,有各种约束和阻碍,但她的外祖母非常顽强。“到底能有多顽强?” 她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困惑了很久。没想到70年前中国女子的面貌就是这样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体魄健全,充满自信,目标明确。在欧洲,大家担心中国八年战争物资匮乏,轰炸不断,青年女子遭受各种苦难,更不能想象她们的精神面貌。这部电影解答了俞丽困惑的这个问题。
问答环节中,有观众问:“你父亲为什么拍女子大学?”我回答,我母亲是金女大毕业的,而当时的校长吴贻芳(中国著名女教育家)把学生当女儿,丈夫叫做姑爷。有重大活动和场合时,就喊上姑爷去拍摄,很自然,就这样,纪录了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盛况。我说明了体育教育四年一贯,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的教育理念。我们重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全面发展,等等。
中央电视台张同道导演拍摄于2004年的电影《带摄影机的旅人》很受欢迎。不仅介绍了孙明经的电影,对比了世界纪实电影家的电影,还介绍了他坎坷的一生。“孙明经精神”成了人们学习他的口号。
巴黎中国电影节还放映了两部南京大学拍摄的纪念孙明经诞辰100周年研究和回忆我父亲的电影: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拍摄的《远去的金陵背影》,南京大学李晓峰老师拍的《南京@1936----向孙明经致敬》。这个电影里面有两个学生扮演着我父亲和母亲,我在大银幕上看到学生那认真的态度,那坚毅的眼神,非常感动。
一位叫菲立普的观众对我说,“我还以为世界文艺复兴International Renaissance到来了,我们法国观众现在可以和中国、和世界的观众一起看孙明经的电影了。 经过高主席介绍,我才知道孙明经电影回顾展是第一次在法国展映,也是在世界上首次举办,在中国还没有举办过。真是倍感荣幸。”
整个电影节中观众最大的呼声,就是修复这些影片。中国电影专家纪可梅女士说:“我非常喜欢这些纪实影片,因为是真东西。别的地方看不到。赶紧修复吧,因为电影不仅是中国的,这是属于人类文明史的。”
电影节的常务顾问刘嫈是孙明经的外孙女,我的外甥女。她多年来致力于中法两国电影的推广,也促成并激活了一些搁置多年的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例如帮助法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来中国走遍长城拍摄电影,挑选本届电影节开幕与闭幕式的大片。
11月5日,上台领奖,那是在金碧辉煌的市政府大厅。我上台领奖前坐在前排,有机会仔细观看欣赏台上挂着的电影节的两张两米高一米多宽的巨幅海报,这是高醇芳主席亲自设计的。台右边挂的是第八届电影节海报,有李冰冰、孙红雷的电影剧照。台左边挂着纪念孙明经回顾影展的海报。父亲26岁那年(1937年)一张拿着电影摄影机的照片放得很大,十分壮观,很吸引人,彰显了巴黎中国电影节对纪实影片的重视。法文《孙明经电影回顾展》直译过来就是《向孙明经致敬》—Hommage à Sun Mingjng。海报上还登出了展映的四家影院及地址。海报的背景为淡淡的紫色,用的是高醇芳主席裱画用的美丽细腻的绫绢绢丝花纹,显得高雅大气。电影节海报,得花多少心思啊!忽然,海报上我一度忽略了的两行文字此时跳入我的眼帘:
Documentaries 1934-1948
Premier Mondial (世界首映),啊,原来是世界首映啊!
大家看舞台上表演文艺节目,共同来庆贺这个文化盛典。节目结束后颁奖,听到我的名字,在中法嘉宾热情的目光中我登上台,从高主席手中接过巴黎中国电影节颁发的《孙明经电影贡献奖》,我无比激动。孙明经电影回顾展在中国尚未举办过。我倍加珍惜在巴黎中国电影节经历的美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