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遗忘的一页历史
柳铮铮(原南京十中教师)
我是南京十中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母校生活过二十一年,曾经历她的两个历史阶段,即金女大附中和南京市第十中学。一九五二年高中毕业时,我服从国家需要,放弃了升大学的机会,留在学校当教师。因此,在十中我兼有两重身份---学生和教师。在这里,度过了我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十中的校园里有我的根,有我记忆中的珍宝。
先说说两校合并吧。1951年的夏天,原金大附中和金女大附中两所私立教会中学,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改为南京市第十中学。我当时是金女大附中学生会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合并、接管的许多活动。亲耳听到了一些老教师在座谈会上,回忆在旧中国由于国家落后,民族衰危,遭到外国人的欺凌、侮辱的一些事实,哀叹古老文明的中国无能办好自己的学校,有的学校教育主权不在中国人手里,现在两所学校合并更名,正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合并时的许多活动,让全校师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要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中国人的荣誉感、责任感,长期以来也影响着自己的政治生活。两校合并更名,是十中师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两所学校原来都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合并后,为后来十中创办成市重点中学,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和可贵的教学经验。学校的体育馆,在当时的中学里,固然是独一无二的,理化、生物课的实验条件,也使一般中学望尘莫及。如果不是集两所学校的力量,恐怕很难达到这种办学标准,两校合并的史实,应是十中校史上不能遗忘的一页。
我做学生时的学习生活是极其愉快的。老师们教学有方,对学生十分宽厚。我们在金女中读书时,虽说都是女孩子,却十分调皮,我们给许多任课老师都起了绰号。最荒唐的是,有一次我们忽然不想上课了,记不清是哪个同学跑到黑板上画了只唐老鸭,旁边用英文写了儿个字“我们要游戏”,想用这个办法把上课的老师气跑。那节课,正是唐绍密老师来上几何,唐老师一进教室,开始很尴尬,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把黑板上的字擦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给我们讲起课来。面对老师的宽容,我们竟然感到比惩罚还难受。大家低着头,不敢吭声,静静地上完了课。自此,我们都很敬爱唐老师。唐老师的宽容,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后,我做了老师,也常常用宽容去教育学生的无知,收到过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生活虽然紧张,但是却有那么一些叫人一辈子都神往的趣事。我当时是住校生,天寒地冻的时候,上完晚自习,几个女孩子抱着书包,跑到干河沿口上的一家小吃店,吃绿豆元子汤。大概是一毛钱一碗,里面有五六个绿豆粉做的元子,加上几根粉丝,热乎乎的汤,又咸又辣,吃下去满肚子生热气。后来,每当我给学生上课,讲到鲁迅先生《社戏》一文中吃罗汉豆一节时,绿豆元子汤的咸咪咪、辣乎乎的味就会裹在我的嘴里。
我留在学校当了教师以后,因为我原来就是这儿的学生,老师们仍然把我当学生,我可以亳无顾虑地向他们请教,有时也肆无顾忌地在他们面前发表议论。这些老师都是那样地爱护、支持我,他们成了我教学中的大树,使我有恃无恐。和学生在一起,更是真诚、融洽、快乐。其实,当时我并不比他们大多少,师生加同志,彼此的心灵是相通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有的学生,白天他们在围攻、批判我的人群中,晚上却悄悄地跑到我家里和我一起谈心中的困惑。记得1966年6月的一天,一个往届毕业的学生从外地到南京,特地到学校来,走到门口,当有人知道他要来看望我时,就威胁着说:“她可是反革命啊!”这个学生说:“我只知道他是我的老师。”竟不顾一切地到当时的“牛棚”来安慰我。没有彼此的了解,能冒这样的大不韪吗?
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就是接待来访的校友。他们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站在我面前,有时,他们以期待的目光,等着我认出他是谁。而我则拉着他们的手,准确地说出他(她)是哪一届,哪一班的哪一位同学。我们彼此就在这种“准确”中满足地放声大笑。
教师的生涯是清苦的。然而在十中的这段生活,为我储备的精神财富却是太多太多,它成为我一生中不能遗忘的一页历史。虽然我已离开十中,然而它支撑着我走过许多艰难的路。谢谢!我的老师。谢谢!我的同学。谢谢!我亲爱的母校。
选自《金陵中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