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校友之家  | 校友通讯  | 校友通讯80期(2014.06)
毕业五十年的一份集体作业

 

 

201211月,1962届高三(1)班部分同学聚会,纪念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大家议定要制作一本纪念相册,并推举六位同学组成编辑小组。我们领受任务后,深感困难重重,对制作相册一窍不通,主要是缺少照片资料。但我们迎难而上,几经讨论确定编辑大纲,主要为母校、恩师、同窗三大块,并告知散居各地的同学收集素材。

母校部分,我们从学校现有资料中采集到相关文字和照片,又从网上搜集照片,并到校友会保存的资料中选择。高中时的校园情景因母校发展已不复存在,我们决定手绘一张当年的校园鸟瞰图。仍存的钟楼、图书馆好画,有照片的也可参考,其它只好凭记忆来画。我们在六家村、八家村和小工厂上过课印象较深,而校医室、女生宿舍、教师宿舍等就没啥印象了。于是走访教师子弟及住校生、友班同学,请他们回忆。然后对照解放初母校建筑平面图和1962年军用地图,确定了各建筑的位置和大小,逐步完成了鸟瞰图。大家在回忆中提到的十中独一无二的200直跑道、射击场、北操场改为菜地等细节,也如实画入鸟瞰图,基本再现了当年校园模样。我们又去现在的校园拍照,旧貌新颜相对照,反映母校巨大变化。

 师恩难忘,但半个世纪过去了,有些恩师大家记得不那么准确。为尽量不遗漏每一位授业恩师,我们发动大家一起回忆。大家对杨先园、沈达信、吕爱芳三位班主任印象较深,又从当年成绩报告单上查证到万茂全、燕晓芬两位班主任。我们选择对某些课程感兴趣的同学重点回忆任课老师,果然回忆起不少恩师。李伟同学回忆有位语老师操苏北方言,他学这位老师抑扬顿挫地讲授“孔雀(音:洽啊)东南飞”,大家马上想起傅毓衡老师来。张家亮同学回忆段茂光老师当年上课讲“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时,边讲边做出用力撞门的姿势,印象十分深刻。经大家努力,最后确定我们高中三年间,学校的主要领导和授业恩师有30位。我们从金中110年校庆时印的校友名录中扫描了26位老师照片,其余的另想办法,用电脑从友班毕业照中抠出张萃英老师照片,在网上下载了沈达信老师照片,到南京九中从档案里借来朱继英老师照片,遗憾的是唯缺谢延文老师照片。在“杏坛育人,诚真勤仁”的标题下,几十位恩师的玉照供我们瞻仰。我们永远感激他们,终生铭记他们的教诲和恩德。

 全班54人中现有联系的36人,每人设一专页,要有本人青年、中年、老年和家庭的照片、写一段感言及亲笔签名。大家翻箱倒柜寻觅老照片旧资料,有的动员家属子女帮忙,从合影中抠取当年个人照片。同学们还送来了十中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学生证、校徽、入团通知书、成绩报告单、作业本、校运会奖状、航模组活动照片、国家等级运动员裁判员证书、毕业证书、毕业临别赠言等,我们把这些珍贵资料都编入纪念册。写感言既易也难,半个世纪来想说的话太多,想浓缩在短短篇幅里不易,但大家都认真去写。字斟句酌数易其稿的几十份感言,有来自医院病榻,有来自大洋彼岸,有从外地开车送来……还有几位同学一时不知如何下笔,我们就登门把其他同学写好的拿去启发,终于完成任务。大家的感言或长或短,有文有诗,亦情亦景,既回忆也总结,回味夹杂感悟,感激伴随祝福,虽特色不一,但都是真心话。对个人专页,有统一要求展现共性,也尊重本人意愿体现个性,有能力的自己设计页面,多数人不会电脑,则由编辑小组代为设计,草稿都经本人过目确定。个人页面背景尽量采用相关画面反映其经历,如学船舶制造的选择海中巨轮作背景,在南钢工作的背景是炼钢场面,降落伞作背景的那是当过空降兵的专页我们也不忘已故和联系不上的同学,尽量收集了他们的照片、资料附在后面。

初稿出来后,我们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四稿始定,经三次试印,才正式付印。我们还制作了纪念册电子版光碟。从提议算起255天后,纪念册终于发到同学们手中。大家手捧纪念册,看到熟悉的校园,目睹恩师玉照,欣赏同窗图文,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五十多年前,感慨良多。

纪念册的诞生,编辑小组同学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最主要的还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真正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这本纪念册谈不上是我们给母校的完整汇报,但可算是半个世纪后我们班呈献给母校的一份集体作业吧。

几经斟酌,大家为这本纪念册起名为《我们从这里起航》。是啊,不管你飞得是高是低,不论你走得多远多近,谁又能忘记自己起飞出航的地方——母校金陵中学呢?

                              1962届校友  仲维颐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