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金陵上海校友会今年的年会终于在12月8日顺利召开了。当时上海正值寒冷降温,雾霾天时常出现,令人不安,担心出行不便。可是,当天上午雾霾只稍稍露头就被强烈的阳光驱散,晴朗的天空温暖的阳光,给校友们的出行增添了便利安全和快乐的心情。
今年的年会将以往的会议形式改为聚餐活动,选择双休日举行,上班族的家属可以陪同,也解决了借用国际礼堂会场必须安排在工作日的限制;同时,聚会地点选定于市中心区“苏浙汇”酒家,交通十分便捷,轮椅可以进场,让更多的校友能够出席。
那天到会的校友连同家属共有55人,是近年来较多的一次。金中校友占三分之二多,其中有:40年代万县金中的陶昌、陆昌镐老学长、南京金中的撒应福、杨康民、周世继、孔元生、朱守一,成都蓉分班的张煜华、章丽云,他们中的多数也是金大校友,50年代金中校友多数结队前来,何国强、钱以珊、张绣礼、姚伟、王魁明、高朝健、蒋婉似和石玉山、刘德、沈吕宁、还有王迪和陆启鹏,60年代以后的校友,有连苹、郭小卫参加活动。
金大校友参加活动的还有向建之、蒋家树、马国琳、奚传模、盛今杰、戴宗权、陈泰英、严宝棣、陈尔华等都有家属陪伴,也有华擎浦、邵小仓、李锦坡,也已年过八旬,依然步态稳健,独自行动,来到聚餐现场。
在酒店大厅里,金陵校友分五桌按照预先放在各个桌面上的名单陆续入座,老校友们大多提前来到会场,有些由小辈陪伴到来;夫妇同是校友的更是相伴到来。同学相见十分愉快。大家围坐桌旁,虽然平日有过通话联系,但难得晤面,一朝相逢,倍觉亲切;同时,年迈的老校友和新来的较年轻的校友,相互交流,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充满温馨和谐气氛。
秘书长朱守一在开始时分别来到每一桌席位旁,向校友们及其家属致意,希望大家对今后校友会如何开展活动提出建议,并寄希望于金中校友为开展更多形式的活动出谋献策,多作贡献。
席间,《简讯》(即《金陵上海校友简讯》)编辑、这次年会联系人之一李锦坡校友即兴发言,他说:“金陵培养了我们,让我们认识了世界,走上了建设社会的康庄大道。”“我们校友的每一次聚会,都是以感恩和留恋的心情,怀念和追忆过去的校园生活。如今我们虽然进入暮年,仍然不忘过去,让一切美好的记忆永远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祝愿校友们“晚年幸福,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来年再相会。”
还有大病初愈、坐着轮椅、由小儿子陪伴前来的章丽云校友也应邀做了即兴发言。她激动地说(大意是):“我是金陵儿女,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接受金陵的教育,生活在金陵校园,我爱金中,我爱金大。”
“我是老金陵了,校友会开办时我就是成员之一,我忘不了金中、金大!想念,回忆,记忆犹新!金陵的凝聚力很强,感谢校友会给我们带来校友相聚的机会!每年都有好多的校友参加聚会,每次聚会都给我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想念大家!现在许多人去世,见不到了!去年我因病不能来,后来听说阮秀堃老校友去世了,92岁。他也是校友会的理事,对校友很熟悉,为校友做了很多工作,见不到他了,很遗憾!”
“还有就是拆迁,很多熟悉的校友分散了,有时地址都不知道了。”“虽然今天很冷,我还没完全康复,我还是坚持要来。年纪大了,每一次都很宝贵,很盼望!现在有年轻的校友从各地来到上海,加入了校友会的活动,金中有继承人,很好啊!校友会以后由你们来办,要传承下去。”
说到“继承”和“传承”,席间还有许多校友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校友会能通过采访老校友来了解金大金中更多的历史和好传统,并完整地记录下来作为史料,便于纪念、传承和发扬光大。
聚会的时间有限,校友们带着对美好青春的回忆,带着相互的关心和慰藉,带着对下一次聚会的期待,依依道别,离开会场。
这次聚餐活动,副秘书长张昌物色找合适地点,积极联系酒店,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贵宾卡,争取享受折扣优惠,作了精心安排,可他在前一天突然住院治疗,由他的女儿前来代办许多手续,我们的聚会才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感激之余,祝他早日康复。
附:2013“金陵”校友聚会有感(节选)
我自退休返沪参加歇一会活动以来,虽然每年人数在减少,但与会的学长们“气如虹……南国雄”的歌声依旧嘹亮,每年都保持有90高龄和回国探亲的校友前来参加,近年来更有不少出自同源的金中校友加入。如此情景说明大家对“金陵”精神家园的热爱。
回顾“金陵”历史,从1888年传教士创办的汇文书院至1927年发展成文、理、农学科齐全且具有国际水平的开发性大学,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劳作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家庭化的校园生活和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师生、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受的教育是中、西科学文化,使我们较早的认识世界。以上优良办学特色使我们成为有良好学识和品格的有用人才。所以每当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以感恩的心情怀旧过去。总之,“金陵”精神家园是难以忘怀的。
近些年来,在沪的金陵中学校友也相继参加上海校友会活动,由于金中、金大历史上曾是一脉相传,他们相对比较年青,希望他们能使“金陵”家园继续传承。(李锦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