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正月初六,一个晴朗的冬日。六位六十多年前朝夕相共于典雅的南京金陵中学的老同学,在天津冯超的新居聚会。他们分别是来自上海的王安锡及夫人陶月玲(原交通部处长),石家庄的王守一,北京的陈宗德及夫人陈家萱(中医大夫)以及天津的丁金城、高琳琳。当然还有热烈欢迎老同学们光临的主人冯超及夫人朱才女。
金中52届在天津的同学共有四人,还有一位龚方岳,住在不远的天津大学教授楼,因身体不适未能前来,但与大家通了电话。
在并不宽敞但明亮的客厅内,近十位鬓发俱苍,年近(有的已过)八旬的老同学挤坐在一起,似乎又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其中几位是1946年初一起就共读于金中的同窗。谈起当时的学校、老师、同学和共同经历的学习生活,逝去的岁月仿佛又重现眼前。离开金中各自进入了不同城市的高校,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练,但是谈话还是集中于美好的金中回忆和庆幸能健康快乐地于此重聚。自从1988年校庆后,由于南京同学们的热情操持,特别是“友声”(金中52届校友自办的同学刊物)的强大亲和力,使许多久已不通音信的同学重又恢复联系和来往,并形成了令同辈人惊讶、羡慕的活跃的中学同学间彼此真情关心和联系。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人曾多次在南京以及上海等地聚会,也聊过当年中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金中一切的回忆仍是见面时最活跃的话题。这可能由于那是我们生命中最纯净,最难忘,并且也是永远值得感恩的一段吧。
高谈笑语中不觉已近中午,大家在闪光灯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在附近饭馆用过午餐后,一行人再次回到冯超的小屋中,继续那些年代久远但又记忆犹新的共忆,并交流各自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过了下午5时,眼看日已西斜,陈宗德、王安锡两夫妇还要返回北京,大家只好起身告别。留下合影照以作纪念。
同学们命令我把这次小聚写个短讯给“友声”。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聚会,争取以后能更多的互访。天津同学都表示欢迎各位来天津看看,其实如果有机会,到了北京再来天津,的确很方便,京津动车全程仅半小时,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趟车。王、陈夫妇是早上9点多从北京上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冯超家中。
正是:
梦别金中六十秋,豪情少年尽白头。
“友声”真谊凝同窗,海河聚首羡朋俦。
“斗争”“革命”等闲过,且喜老来食无忧。
往事今议兴未尽,齐约再会口字楼。
原载第63期《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