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祖籍福建龙溪的陈镇和出生在印尼的巴达维亚,即今天的雅加达。8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回中国,在金陵大学附属小学、中学等校读书。1925年他考入上海的国立暨南学校商科大学部。暨南学校当时位于上海的真如,其前身为1906年创办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来的发展,则是1958年搬到广州的暨南大学。暨南学校是一所招收华侨子弟就读的院校。
暨南学校的体育运动十分活跃,尽管当时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但校足球队颇有实力,它曾经因为战胜过上海租界巡捕房的洋人组成的“西捕队”而名噪一时。在校期间,陈镇和品学兼优,酷爱体育,他不仅是学校足球队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市队和国家足球队的主力之一。陈镇和个子不高,但奔跑飞快,由于来自南洋,皮肤黝黑,所以外国球迷称之为黑人,而中国的“发烧友”则多叫他“小黑炭”。
作为出色的足球运动员,陈镇和多次出国参赛。1925年,有“亚洲球王”之称的李惠堂掌管上海乐华足球队。在随后的5年间,李率乐华队出访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各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27年出访澳大利亚,比赛31场,胜14场,平3场,名满大洋洲;1929年出访南洋,比赛23场,胜19场,声震东南亚。陈镇和曾三次随队远征。1930年5月间,陈镇和随中华足球队赴东京参加第9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这次比赛,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队并列第一名。在这些出访中,陈镇和因其球艺高超而深受球迷喜爱。
1936年8月间,第11 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陈镇和作为左前锋随中国足球队前往。这是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比赛,也是一次艰难的远征之旅。中国代表团参加这届奥运会,其中总领队是王正廷,总教练马约翰,正式运动员69人,分别参加田径、足球、篮球、游泳、举重、拳击、竞走、自行车等8个项目的比赛,加上武术表演团和赴欧体育考察团共115人。然而就这百十人的队伍,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只能支付路费的四分之三,余下的则要向海外去筹措。为此,中国足球队提前3个月出发,在越南、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印度一共踢球24场,靠华侨买门票支持才凑足盘缠。正式比赛开始时,由于中国足球队水平不高,加上一路劳顿,结果初赛以0∶2败于英国队而被淘汰。尽管如此,陈镇和与其他队员都无怨无悔,因为他们为国尽心尽力了。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日寇侵华步步紧逼,到处都是战火和硝烟,神州大地已经无法容纳下一个足球场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陈镇和毅然选择学习航空。
1937年在广东航校第7期毕业后,陈镇和先后在西南、西北空军部队服役,并曾任空军第29队分队长。后来赴新疆哈密接收苏联援华飞机,归途飞过嘉峪关 进入猩猩荒漠时,因狂风骤起,油尽迫降失事,不幸以身殉职。战争年代的资料保存不易,关于殉职的时间,有1940年、1941年和1942年3种说法。孰是孰非,已很难查核。不过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确定,当时的陈镇和只有30多岁。这位年轻的归侨,不仅在绿茵场上为国争光,还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令人钦佩。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