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子、《扬子晚报》特约记者,再到如今的奥运火炬手,一路走来,孙玥用一股“虎劲”诠释她对人生的理解。其间,生活虽然给了她很多变化,但在成功与挫折面前,我们始终看到的是她那绽放的甜甜笑容。
国手:演绎“排坛悍将”
孙玥出生在一个排球世家。父母都是江苏省排球队队员的她,从小便接触排球。在金陵中学读初一时,她被南京市少体校选进排球队。第二年,身高1米79的她被选进江苏青年队,开始职业练习。也许是延续了她母亲的顽强作风,年轻的孙玥被贯之以“小老虎”的称号。
随着个头和技术水平的猛窜,1991年,孙玥进入国家队。经过一系列技术测试,孙玥成为中国女排一年一度冬训后出访欧美热身赛的一员战将。主教练有意识要多锻炼一下这位身高1.86米、年仅19岁、有股“虎劲”的主攻手。打美国、拼韩国,孙玥还表现平平,没想到最后一站在瑞士打古巴,她屡扣屡中,令古巴女排主教练欧亨尼奥大吃一惊。
1994年,老一代女排领军人物之一——郎平接手中国女排,她把当年的拼搏精神和训练手段也带给了这支国家队。作为郎平手下的第一主攻手,那时的孙玥可以说是中国女排复兴时期的一面旗帜,她的笑容,往往也会给队友们增加更多的信心。199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孙玥与她的队友迎来了郎平执教后第一场最精彩的比赛,中国队无懈可击,3:0直落古巴。主攻手孙玥被赛会评为最有活力的运动员。“那天我高兴极了,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战胜了世界冠军古巴队,而是打破了一个迷信,一个古巴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说明实力的强弱是可以转变的。”孙玥这样记忆。
尽管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2000年奥运会之后孙玥从国家队退役,但“小老虎”甜甜的微笑却给排坛留下弥久的记忆。
学子:演绎“孜孜以求”
读大学一直是孙玥的理想。
2004年,孙玥作为一名学子,如愿走进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的课堂。尽管是位名人,可孙玥也和普通学生一样,必修、选修课的学分一点都不能少。孙玥告诉记者,退役后的她一边当教练,一边求学,刚开始的三个月时间里很不适应,不知道能否处理好学业和执教之间的矛盾。“从周一到周四都要在位于江北的浦口校区上课,有时是上午有课,有时是下午有课,而仙林这里的训练是天天都有。”另外,从赛场转到课堂,英语和高等数学让她最头疼。第一堂英语课,老师讲课基本上是英文,孙玥脑子里乱成一团。年龄大、忘性快、基础弱,学英语对孙玥来说简直就是拦路虎。
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孙玥的“虎劲”又来了。
校园里,她常常抱着辞典背单词。私下里,她经常上网向自己的研究生同学、朋友请教。学校一放学,孙玥便立即奔到位于城东、相隔几十公里仙林训练基地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孙玥终于适应了学校和训练场两头奔的生活。
在南大读书期间,孙玥还利用专长,成为《扬子晚报》的特约记者。在她看来,在报社兼职,专业也算对口,而且和一般的体育记者相比,自己以前就是体育出身,肯定有优势。“怎么说我也是专业队出来的,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我不敢说,采访、报道排球比赛,我肯定要比很多记者内行,读者应该会喜欢看我写的报道。”她这样笑道。
心中有爱,演绎“慈善大使”
学习、工作之余,孙玥积极参与多项慈善事业。她是南大“艾滋病防治大使”,也是爱德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努力为社会多做些贡献。
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之后,孙玥和徐红艳、孙海涛等几位体育界人士共同筹划了“抗赈灾,心连心,奥运情,民康泰”祈福筹款活动,所筹得的40余万元通过江苏省慈善总会向灾区捐出。
2008年5月27日,奥运圣火在南京传递,孙玥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再次唱响爱心接力。孙玥指出:“南京传递的主题定为‘爱心与圣火同行’,这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愿。作为火炬手,我希望既传递出奥运精神,也能向四川灾区同胞传递我们的爱心。”与此同时,孙玥还动情地说:“我希望四川地震灾区的人们,你们不孤单,你们所失去的,我们都知道,你们让我们很感动,我在此也祝愿你们,能够在大家的帮助下,在全中国人民都是你们的亲人的帮助下,你们能够很快的重建家园,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也希望你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秦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