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徜徉
------读书札记选萃
学生处、图书馆合办
心底的一声呐喊
--------读《呐喊有感》
张悦蓉
“未能忘怀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所以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进,”这是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也是生活在如此一个恐怖的社会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无疑是作者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他深深地感受到要医治愚弱的国民,首要的该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毫无畏惧,用一支笔指向那样一个社会,用激烈的文字,讽刺的笔调发出自己内心深处埋藏的呐喊。
《狂人日记》借一个迫害症患者扭曲的视角,通过一篇篇繁杂而语无伦次的日记片段,将一个精神病人的发狂,恐怖的思想精神展现出来,以狂人象征反抗封建统治的叛逆者,揭示出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吃人”,无情猖狂。
鲁迅先生处在社会黑暗的角落,却仍旧毫不停止地向往着光明一天的到来,心底,那一声呐喊,那一根凄风狂雨侵蚀下仍旧闪耀的蜡烛,显得那样微弱,鲁迅用笔,用行动不停地揭露批判着,这一个是非颠倒的封建社会,给人们的思想指明一条光亮的道路,可是,在那时,这样的“独醒”却变得可笑了,到头还是无可救药,无力回天。
《呐喊》带来的并不是只对封建势力的批判,还表现了对愚弱国民的精神麻木,冷漠缺之真诚和爱心的批判。《药》一文中革命者夏瑜的一句“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震撼人心,这是对封建专制公开的挑战,夏瑜,为了解放民众,创造一种平等自由的新生活而奔波而呐喊,直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民众回报他的,又是什么呢?冷漠与歧视罢了,他的血成了民众治病的药引,就连他的母亲也不理解他,为他的行为而羞愧,于是,一位先进革命者的英勇就义成了无知的可笑的笑柄,天,这就是封建,封建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部小说集中,如此的令人痛彻心扉的悲惨结局被鲁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孔乙己,活得艰辛又卑微,可就算他已身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却仍然得不到众人的同情与怜悯,脆弱的尊严,也在愚昧无知的众人的嘲讽之中维持不住;单四嫂子,孤苦无依,在漫长的黑夜之中渴望,期盼明天,而她盼来的,竟然是宝儿在众人的冷漠中死去,甚至还有丧心病狂的人,想从宝儿的死中捞些好处,更多的,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情看客;阿Q,一生一无所有,受尽欺压与凌辱,梦想投靠革命党来欺压别人,终在浑浑噩噩中结束一生。
可悲啊!一群病态社会中的人们,但,不能遗忘的是,那群身处黑暗之中为正义,为光明歌唱,呐喊的人们,他们不断地向封建势力抵抗,唤醒着似在沉睡的愚昧民众,“睁开眼,好好地看看吧!”那声来自内心深处,冲破喉而传来的呐喊!
复活·愧疚
高二13班 费越
合上厚重的书页,一丝疲倦与沉重感袭上心头。在《复活》中,作者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与内容的严肃性相得益彰。面对人生的苦难,他保持了高度的镇静,而我们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仿佛背负着主人公们一样的悲伤。
在这里,托尔斯泰挖掘得比以往要深,仿佛要将整个俄国翻过来似的,再现的艺术世界达到了一面镜子的高度。伟大的现实因为浪漫主义萎靡因素的剔除而展示出其厚重,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妓女、学生……揭示了“精神是肉体的支柱”这一真理。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从一个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终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这是人类最美好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悯人的大气。
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时,也正是我们触碰人类最美好感情的一个契机。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知。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唤醒沉睡的心吗?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生生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复活》不朽的原因。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主题当作贵族的专利,他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通的矛盾中展开。人都有人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加以暴力抗争”,是反对阶段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把道德自我完善当作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愧疚的感觉。
愧疚当面对诱惑时对自我的放纵。当今时代,五花八门的诱惑绝对是书中那段风尘无法企及的,于是有太多的人在五光十色中迷失了自我,任精神从体内被一点点抽干。他们做出的事不仅仅是违背了道德,甚则触犯法律,泯灭人性,就是面对惩罚时的那一点恐惧也仅仅是对自己卑微的生命无法继续的悲哀。愧疚,期待理智的复活。
愧疚在钢筑水泥中埋葬美好的感情。这算不得一种错,可以归结为城市固有冷漠的无奈。但当每日的行路匆匆中穿梭在陌生人呼出的冷冷的空气里,电梯上上下下却被上下的他一无所知,见面问一声好,为陌生人排忧解难成为奢侈时,会不会突然觉得自己被这片土地抛弃了?不,只能说你被自己抛弃了,吝啬托出自己的真心。愧疚,期待真诚的复活。
……
愧疚,期待复活,交织出我们美好的愿望:愿每个人心灵的复活,感动我们每个人的心。
孤独的马孔多
高一 马瑶玲
小说讲的是居住在马孔多镇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而又十分坎坷的命运,以及马孔多镇从兴建、发展到鼎盛再到最后消亡的百年历史。
马孔多先是一个村子,后是一个小镇,再后来是一座城市。在书中无数次地使用了“孤独的世界”:老布恩迪亚无休止地熔铸金鱼,又熔化金鱼;雷蓓卡无休止地织就裹尸布,又拆散裹尸布;俏姑娘雷梅苔丝几乎整天泡在浴池里打发时间;人物的对话互不相关,各说各的……孤独的氛围如同热带雨林中的迷雾始终笼罩着我。
文中,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不断重复,就像一只旋转的轮子,是循环不止的。活了一百多岁的老祖母乌苏拉亲眼目睹了这一百年的循环和重复,不禁叫了起来:“怎么世界好像老在打转转啊。”
在这里,时间仿佛已不再是人们常形容的一条条无止尽的长河,而是一个无头无尾的圆圈。正如书中说的那样“时间是不会过去的”,时间的确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的。仔细想来,循环的本质不正是停滞吗?
最后,这座梦幻一般的城市被飓风刮走,并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这一结果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从本书的序言中得知作者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而这一结果难道是作者对祖国的想法吗?一定不是,看来我还需在马孔多式的孤独中细细品味,慢慢斟酌……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红楼梦》中一芙蓉
潘雨佳
极爱《红楼梦》,爱它的包罗万象,爱作者的大胆创造,爱其中性格各异的人物,爱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
在作者塑造的众多女孩儿中,最爱晴雯。爱她的俏丽风流,爱她的不乖觉不“本分”,爱她对宝玉单纯的“痴心傻意”,爱她的傲骨与反奴性。
不仅是我,连曹雪芹本人都对这性格刚烈的女女情有独钟。
他对于凤姐、宝钗、探春、平儿、袭人是采取政治史的写法。对于黛玉、晴雯、司棋、芳官、尤三姐,则是几首极哀艳的诗篇。
可谓“晴雯者,情文也。”
晴雯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八回贴字时。她亲贴习字,笑嗔宝玉,把爽朗率直的性格显露无遗。怡红院中的这对主仆,关系十分融洽,宝晴的感情初露端倪。
可就是这对时常欢颜笑语的主仆,在后来闹了一场大“别扭”。宝玉因心情不好,在晴雯不慎折了扇股时,训斥了她一顿。晴雯不乐意,顶撞了宝玉,又把袭人气得不轻,但这冲突的结局却是喜剧性的化解——“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次口角把晴雯“抓尖要强”、“嘴尖性大”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无论她怎么嘴硬,怎么顶撞主子,孤苦伶仃的她早已把怡红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以至“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
晴雯的“磨牙”与难缠,实在是怡红院里一道温馨、有趣的风景。但这泼辣的“爆炭”,也有体贴温柔的一面。一次宝玉的宝贝衣服被烧了指尖大的一个洞,能工巧匠也不会补。宝玉怕长辈责怪而着急,晴雯则因担心宝玉而着急。她这时正感冒得厉害,“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但为了减轻宝玉思想上的压力,“狠命咬牙捱着”为宝玉补裘。试想灯火下,病美人针针线线缝补着孔雀大裘,岂不是一幅无比温馨的图景吗?
原来,袭人是“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这晴雯心中眼中更是“只有一个宝玉”的!
“甲戌本”脂评有云:“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但宝晴的感情只是多情公子与痴情丫头之间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特殊恋情,远不能与宝玉对黛玉的恋情相提并论。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重病不起,在临终前向宝玉作出了真挚的表白。剪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交给宝玉,又与宝玉交换了贴身内袄。但宝玉除了“哽咽”、“流泪”和被动接受外,别无其他主动积极的回应,而后文中,更是清楚地写出他将晴雯看成“爱妾”,而非第一等爱人。
我们何其不幸而不能看到原作者曹雪芹亲笔写出黛玉之死?
我们又何其幸运而还能看见作者亲笔写出晴雯之死啊!
晴雯死后,宝玉悲愤填膺地写下了《芙蓉女儿诔》。这是全书前八十回中的一篇别开生面的韵文,这“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也算是对一片痴心的晴雯以安慰了。
宝玉这位公子的身边总不乏女孩儿的,对他有情的也不在少数。但他与宝钗的人生观有抵触,又怎想挣脱袭人的束缚。宝玉尽可以重视宝钗文才,羡慕宝钗之貌;享受袭人的服侍,承认袭人的尽心。可他内心深处,对宝钗是疏远,对袭人是憎恶与猜忌。只有晴雯,是他在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人。
宝玉不曾把晴雯当作了丫头使唤。而在晴雯心底,恐怕也从未认可过自己低谁一等。她追求与“宝二爷”的平等,这便是她“心比天高”之处吧!可惜,生为奴婢,她的青春与灵秀最终还是被黑暗势力所吞噬,没能逃过“身为下贱”的悲惨命运。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枝芙蓉花,纤弱而无助,却敢于那样奋不顾身地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令我们今人不能不为之赞叹与感怀!
读《雷雨》有感
高二(8) 高梦汐
在这暧昧不清的世界里,在资产阶级罪恶与巨大庸俗卑劣的阴影下,游离着孤独追寻着的灵魂,爱在这个世界似乎被视为一种罪,无法站在光明之中,只有在黑暗一角叹息的机会,冥冥之中,一切都被这样注定,注定将发生在那个雷雨交加夜晚的一切,命运在此刻被定格……
曹禺的著作《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这段少爷与侍女间不被幸福眷恋的感情造成了之后的一切情愁:侍萍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周萍,鲁大海,又和另一个下人有个女儿四凤,周朴园之妻蘩漪爱上继子周萍,怯懦的他一心想摆脱这种不伦关系,爱上了当侍女的四凤,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蘩漪嫉妒,让四凤的母亲将她领走,这样侍萍遇上了朴园,不再爱而是充满着恨。一切矛盾都在酝酿激化之中,一切在一个雷电骤雨阴沉郁热的日子爆发,随着所有真相的曝光……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能不让人心痛?造化弄人,命运一次次地把他们牵扯在一起,却给予了他们最悲惨的下场,四凤触电而亡,周冲为救四凤也不幸遇难,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痴呆了,蘩漪疯了,一个家庭崩溃了,也就是在这个半殖民半封建的都市之中,资产阶级带着浓厚的封建性,这强烈的悲剧性让我们不得不去追溯那一切的根源,去揭露隐藏在所谓“教养”之下的伪善。势利,庸俗和卑劣,那是一个罪恶而又黑暗的社会,每一个日子都压的人无法喘息,他们都在逃避,在寻找摆脱的机会,然而这个混乱的社会没有出路,命运甚至只有将死亡送给他们以便得以摆脱。
周朴园是这一切的统治者,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他也曾追求过自由,也曾努力摆脱这封建的束缚,但终究因为心中的懦弱,背叛了自己,背叛了侍萍,背叛了原来的有情,而最终变得黑暗而又无情,相对他而言,侍萍只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她把一切委屈忍在心中,屈服了三十多年,这份压抑促使她在周朴园面前表现出她的恨。他们挣扎于谁对谁错之中,这段感情本身就是一个错,他们纠缠于这稠密的恨之中,黑暗之下,人再次地被扭曲。
而被受伤的最体无完肤的人要属蘩漪了,她似乎是一个罪人,但她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十几年来一直要陪伴一位暴躁伪善的周朴园,她在黑暗之中,因而有了她的诡异,冷漠和永远不断的恨意,她在雷电之中无头绪地逃跑,抓住了她所认为的救命稻草,她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然而周萍却是那样怯弱,他们在一起远远不仅是爱那么简单,融杂了周萍对父亲的复仇以及蘩漪在痛苦中所寻求的安慰,最终促成了一段痛苦的爱,一段背上沉重道义的爱,同时也是一段深刻的爱。因此周萍也在一直逃避着面对苦苦等待的四凤,一直在找机会摆脱,而被摆脱的可怜女人蘩漪也只能在爱与恨边缘啜泣,她不甘放弃,不甘被抛弃,也因此死命地抓着,疯狂地嫉妒着,也面临着精神的崩溃。
而在这一系列孽缘之中有着只是单纯却无辜受害的。四凤在等待周萍,而周冲也一直在追求着四凤,两个年轻而单纯的人,他们对爱情的看法在这一团糟的情愁之中显得是那么简单,他们就只是在单纯的爱着,在心中勾勒着对爱的希望,而两个鲜活的生命也终究逃不过雷电风雨这段浩劫。
最后的那雷雨结束了这场噩梦,在雷电中交织着爱与恨,这场厮杀让所有人惊心动魄。雷电过后,一切依旧平静,但却物是人非,留下了两个痴而疯的女人,一个仍理不清愁的可怜老头,仍旧无法脱离苦海,脱离这个世界,只有拼命挣扎,噩梦过去了,但噩梦的余悸却久久无法从心头挥去,心里是那么沉闷,被压得隐隐作痛,心中笼罩着悲凉,稍稍回忆,总是不寒而栗。
奇情异想的绅士,可笑的疯子?可悲的英雄?
——读《堂吉诃德》随感
高二(2)班 郑雅慧
《堂吉诃德》的作者是米盖尔台 塞万提斯 萨阿维德拉,他是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这部著作主要讲述了堂吉诃德是个没落的小贵族或绅士地主,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要游遍世界去除强扶弱,维护正义和公道,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的故事。他单枪匹马,带了侍从桑丘,出门冒险,但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郁郁而死。
上卷叙述了拉曼却这个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企图效仿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他拼凑了一副破盔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做驽辛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名挤奶工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开始了旅程。而下卷则叙述了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第三次出游,却被邻居假扮的骑士打败,终回家病倒在床,临终时,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否则将得不到遗产。下卷比上卷反封建的思想更趋成熟,对人物的刻画更为深刻,对社会弊端的揭露更为彻底。
当翻阅这本书时我被其有趣的情节打动,于是情不自禁地细细阅读。堂吉诃德这一荒谬而深刻的人物浮现在脑海中且更为具体而丰满,这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别具匠心。他不仅仅表现了骑士小说的毒害,更展现了一幅当时的“清明上河图”。塞万提斯的宗旨是“将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但这一部书的意义与深刻价值远不止如此罢。它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小说中出现700多人物。其中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省外的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面貌,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堂吉诃德》运用了典型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主角的性格,反复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物的个性,大胆地把一些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交替使用。它既描写平凡的生活琐事,也叙述奇特丰富的想像;既有朴实无华的真实生活,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引人发笑的喜剧成分。它带领我走进另一个繁华世界。
当绅士沉迷于骑士小说时,无人能及他的入迷之深,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且说这位绅士,一年到头闲在时候居多,闲来无事就埋头看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简直把打猎呀,甚至管理家财啊都忘个一干二净。他好奇心切,而且入迷很深,竟变卖了好几亩田去买书看,把能弄到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作者有力地讽刺了骑士小说对绅士及许多人的毒害。正是他的痴迷之深使他被人们嘲讽,讥笑,玩弄。我想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极限,即常人所说的“度”,好比天才与疯子之间也有隐约的分界线。其中的滑稽也在给世人以警醒。
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崇拜他呢?是因为他有信仰,正义与制服坏人是他唯一的宗旨,这到底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呢?是这样一种冗杂而混乱的社会抛弃了堂吉诃德吧,如果他生活于远古时代定是个英雄,受人崇敬。
我们不要象他一样死板地追求正义,以骑士的杀戮为口号,吹响血腥的号角。但我们也应当追求正义,去践诺并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理想一定要有,却不能让它成为幻想。
我爱堂吉诃德,是他的坚持与执著,让我有毅力;是他的痴迷到悔过,让我学清醒,辨是非,明道理。
奇情异想的绅士,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我不知道,也不敢断言。
但我知道,它让我思考,它教我深刻。
湘西的景致
高二(6) 袁梦玥
很喜欢《边城》,读出那种娓娓道来之感,平淡却更扣人心弦的笔调。
慢慢地,爱上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古色古香,景致淳朴自然,也爱上了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难过了她那没有结局的爱情。
很喜欢水,有水的地方总是滋润着的,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唱着歌的船夫,船桨将水摇向后方荡起的水纹,一圈圈晕染开,还有两岸古色古香的房屋,或许还能看见一两条鱼突然跃起,划出美丽的弧线,或者,瞧,那边有很多的鹅正在戏水呢……远处朦胧在氤氲中。
现在呢,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等等等等形象开始清晰。
白河酉水“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 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从春天说到秋冬天,一条美丽的河便从四川边境蜿蜒而来。两岸人家色彩鲜明,深翠,桃红,紫花布,黄泥墙,乌黑瓦,皆朗然入目,然而每种颜色却又和谐的调和,使人神往倾心。
淳朴自然的风貌总是比刻意人为的建筑更打动人心,缓缓诉说的言语也总是比华丽词藻更吸引人。就像是城市中亮丽的霓虹灯仍旧比不过那清凉的月光一般。
“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竿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
“河街 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银株,用洞硝拌和矿炭钢砂,一千锤八百锤把烟火做好。”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
新年迎春的喜庆场面,还只描写了兵士玩鞭炮,而那噼呖啪啦之声,仿佛在耳中响起,接着自然而然的有了周围人群尖叫欢笑的声音。
热闹中透着些许平淡,正如留给翠翠的印象,然而她是因为那个端午的甜美。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翠翠是个使人怜爱而乖巧的孩子,连着三个“欢喜”将一个藏有心事充满好奇而羞涩的女孩形象勾勒出来。
妙龄少女的朦胧幸福却揉碎在了柔和的月光里,“溪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白雾。”朴素而诗意的笔触,宁静古朴的汀西乡间景致中透着薄薄的凄凉,茫然无依。
爷爷死的时候,“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了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
美好的夜晚,翠翠宁愿相信爷爷没有离开,因为一切还是这么美好,爷爷和蔼的面容似乎还在脸颊边,似乎又听到了爷爷在唱歌……
淡淡的结局,没有吵闹,没有埋怨,只是安静的描绘:
“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叛逆的背后
高二(6)班 王帅
暑假里,读了几本韩寒的小说,突然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那犀利的文字与尖刻的语气竟让我对他越发地痴迷了。我开始不由自主地对这位帅气、叛逆的男孩产生敬意。
韩寒的成长历程注定他的“离经叛道”,韩寒初中的文化成绩并不是非常的突出,靠的是体育加分进入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然后不久,他就作出一项惊人的决定——退学。他自认为是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浪子”,他的宿命就是摆脱束缚自己的绳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现在,他已经达到了他的梦想。犹记得他曾经发出的言论:“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如今的社会需要专才,不需要门门通吃的蠢才。”也曾经读过韩寒在《三重门》中为自己写的序,其中抨击了当今中国社会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更想起每每高考结束,韩寒站出来在网上唾骂高考语文试卷。有的人说他是个“疯子”,有的人对他不屑一顾,有的人为他着迷,疯狂,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总是一个“背道而驰”,“寻求个性”的一个“乳臭未干”的大男孩。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韩寒并没有什么好感,认为他另类、叛逆。然而韩寒在一次自己售书会上的表现却让我对他的看法大有改观。售书过程中,一位家长激动地请求韩寒留下他的电话,坦言自己的女儿是其忠实的读者,渴望与其交流。而韩寒却说:“我是一个坏孩子。我可能会带坏她的哟!”就是这一句话,让我重新认识了韩寒。我开始了发现了他的天真、可爱以及隐藏在其内心的真诚。他真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尚未脱去稚气,心中充满热情的愤青。他的骨子里有着青春期少年的傲气与张扬,但并不能掩藏那颗真诚、善良的心,他或许就是一个孩子,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他年少气盛,用最为直接,最为激烈的方式去斥诉他眼中不公的社会,可是孤掌难鸣,这必定会引来嘲笑与非议。然而,他等闲视之,仍继续着他的抗议。这或许就是一个青春男孩的执著吧!
对于韩寒,我并不像外界一样将他定格为另类,我会以同一年龄阶层的眼光视之为孩子般的撒娇与反抗。毕竟,他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时常幻想拥有理想的社会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理解他,欣赏他——一个率真,果敢的青年作家!
《追风筝的人》读书札记
高三(10)郝圆圆
阿米尔,哈桑,阿里,拉辛汗……
阿富汗,喀布尔,美国,加利福尼亚……
国家、战争、种族、尊严、谎言、赎罪……
朋友,兄弟……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的故事: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他的爸爸为人正派高尚,非常有威望;哈桑是阿米尔童年最亲密的伙伴。他们均在幼年就失去了母亲,哈桑对少年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信任跟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两肋插刀。“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幼小的哈桑对阿米尔许下的一生的诺言。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为了获得父亲的信任和爱护,阿米尔选择牺牲哈桑,任其受人欺凌而默不作声,并最后逼走了他。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阿米尔,也陷入了无尽的悔恨,即使远走美国,也无法走出心中的阴影。一个偶然的机会,阿米尔重回阿富汗。他要救走为保护家园而牺牲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个过程,危机重重,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但是,在这艰辛的过程中,阿米尔也最终体会到了哈桑自小许下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当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在美国碧绿的草地上、平静的天空中,再次放飞那只蓝色的大风筝,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阿米尔修长的身影以及天空中回荡的永远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主人公,平凡,但震撼人心。他们的举动,为他自己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回报。也许这是对大多数平民原本善良的一个佐证。我们回到故事当中去。主人公最后宽恕了自己的心灵。他解开自己侄子那颗因破碎坍塌而紧闭的心,最后的一场中,风筝的斗飞,追逐断线的风筝,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曾经,他的兄弟,为他所做的那些事情一样。当他的侄子接过风筝的丝线,那是一种信念的传递。
有些事情,无论对错,都已经发生,在面对错误的时候,我们最先要做的,也许是宽恕自己,然后再修补错误。以至于平和,内心的平和。承担自己犯下的过错和阴暗,原谅别人带给你的伤害和痛苦。也许,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都是那个追赶风筝的人。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象征着迟迟不肯着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责难。我们,在它们下面奔跑、追逐。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运的人也许很快就可以判断风筝的落点,但更多的人可能要劳其终身,怎么也追不到……
词句警人 余香满口
——读《西厢记》有感
丁曦
喜欢中国文学的人都必定知道《西厢记》,这部书以其“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着属”的美好愿望、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发人深警的思想内涵、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数百年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西厢记》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好作品的精髓和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思想。《西厢记》反封建倾向很明显,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就如《西厢记》中的莺莺。也许因为同为女子,莺莺还是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她的一颦一笑犹为牵动我的心弦。作者描绘说:“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这是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的痛楚,并十分隐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是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无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这是朱权对《西厢记》的评价。读过《西厢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就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殿堂,而又不留任何雕琢痕迹,浑然天成,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连林黛玉也赞道: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词:“[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州。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弓乍离弦。”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窗纱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红罗软帘偷看。”这里洋溢着美好幽默深的诗一般的气氛。
但剧中写惠明和尚的唱词却是另一种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式:“[正官][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仟》,风丁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杀人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昝。[收尾]恁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这是高亢激越,掷地有声英雄誓词。
《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词语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这部剧作的文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
曾经在普救寺西侧见过一座莺莺塔。一座砖砌的古塔,一座国内罕见回音建筑,一份世界六大奇塔的称谓,一个爱也切切情也切切的千古情缘之地。一个击蛙台,击响的是一份虫啾蛙鸣的季节之韵;一座蛙鸣亭,共鸣起是一个心心相印、情爱相连的爱情故事。
过小桥、走竹林,走过的是莺莺亭台前的那份缠绵,忘不了的是拜月台前的那轮新月以及沐浴在月色中的那个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