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校友之家  | 校友通讯  | 校友通讯85期(2015.10)
三载同窗,一世情缘——记金陵中学95届(2)班毕业20周年再聚首
时光如白驹过隙,距离我们离开金陵中学已经整整二十年了。步入社会体验了多年的辛劳甘苦后,不由得越发感怀校园中的生活,思念曾经相处的同学和师长。于是在一位身处海外同学的提议下,毕业20周年聚会便成了顺理成章并且必须要办成的大事。
 
    理科班的同学自然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意向确定之后,“李老师的高中二班”微信群里就开始了日夜无休的热烈讨论。在王恒和何如两位同学牵头组织下,高效率地确定了聚会日程,其他同学也纷纷迅速安排行程,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久违的“班集体协作搞活动”的热情和兴奋中,如当年企盼春游一般地期待这次相遇。王恒同学电话联络到当年的班主任李惠娟老师,并邀请李老师加入了本就属于她的高中二班微信群,李老师的加入让群里的同学们异常惊喜,连平日里的“潜水员们”都露出了水面,难掩激动之情。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事隔这么多年,李老师居然还能清晰地记得每一个人的长相和当年的很多趣闻,足见老师当年对我们的用心。
 
    转眼到了4月11日聚会当天,按照约定,8位同学先在早上爬紫金山。早上7点50分,同学们在钟灵街地铁站会合后,雄心勃勃地向紫金山顶进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亦陈同学,在膝盖受伤的情况下戴着护膝参加爬山,令大家感动和受到鼓舞。风和日丽,气温宜人,本是爬山好时节,可惜都已不是少男少女,即使有速干衣、户外鞋等学生时代不敢奢望的装备辅助,爬了没一会儿就有人开始喘气冒汗了,向导蔡文杰同学不禁忧心忡忡地说“恐怕今天是爬不到山顶了”。可是怎能就此认输?一番互相勉励之后,大家加快脚步,听着鸟语虫鸣,看着沿路风景,聊着同学旧事,倒也不再觉得疲累。途中甚至没有休息,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到了山顶,完成了这一小小壮举。举目俯瞰,看到的是城市建设焕然一新的南京城区,在外地工作多年未回南京的同学,都为南京的巨变发展而高兴。
 
    顺利登顶的同学们不敢久留,又紧赶着下山前去聚餐地。来到民国红公馆,未见其面先闻其声,欢声笑语之处,大部队早已等候多时。这次毕业20周年聚会,恰好来了20位同学。久别重逢,一双双手激动地握在一起,互相拍着肩膀,大声喊着对方姓名甚至外号。时间并未让大家疏远,彼此还是那么熟悉, 明明已分别多年,却仿佛只是昨天放学、今天见面一般。更有我们的李老师,逆生长的她站在女同学中间俨然如姐妹一般,无可避免地激起了合影小高潮。
 
    围坐两桌,一杯杯红酒映着一张张笑脸。离开学校后这些年来,不知有过多少觥筹交错和酒酣耳热,可是要在饭桌上真正体会到那一份坦诚、自在、真实和纯粹,除了和至亲家人,就只有与当年同窗。碰不完的杯,说不完的话……才过去几天,似已全然想不起那天有什么菜,可这却是这些年里吃过的多么好的一顿饭啊!当大家跟着林冀宁同学合唱《同桌的你》时,仿佛时光倒流,同学们又回到了青春年少时,连未在现场只能看微信直播的同学都被深深打动。
 
    午饭结束后,按照原计划大家前往母校参观。一进校门我们就看到LED赫然写着“热烈欢迎95届高三(2)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荣归母校”,更有一间会议室被李老师精心布置妥当用来接待大家。在会议室中,同学们带着回家的心情再次聆听了李老师感人肺腑的发言,也彼此交流了这些年来各自的生活轨迹。这其中有李健同学自低谷中奋发最终获取一个博士五个硕士另加MBA学位的学霸成长之路,也有韩志勤同学浪子回头成为创业精英纵横海内外的洒脱,更有蔡文杰同学在华为翻云覆雨的传奇。无论在从事什么行业,无论正过着怎样的生活,在此时此地,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分享着彼此的历程,感受着一样的触动、喜悦和惊奇。
 
    最后大家在李老师带领下参观了金陵中学的校园,顺便合影留念。曾经流连一千多天的地方,既熟悉又新鲜。我们毕业时在图书馆旁种下的龙爪槐,如今已经长得颇具规模。紫藤廊和钟楼还是记忆中的模样,同学们纷纷在这里和李老师合影。更多的地方变了新面貌。看着漂亮的新食堂,想着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应该再也不用中午一下课就跑着去蒸饭格取饭再站着吃了。操场虽然也换了新颜,但走在上面还能找到当年我们二班做操的位置。看到几幢老楼已不复存在,有些同学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转念想想,母校和我们一样一直在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总要舍弃和放下一些吧。
 
    本来还计划参观校史室,由于天色已晚未能成行,大家只能依依惜别。不过倒也不觉得十分遗憾,因为不知不觉间,我们自己已经是校史的一部分,我们在金陵中学度过的三年还有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都是对母校历史的传承。三载同窗,一世情缘!我们珍惜在金陵中学度过的每一寸光阴,我们也相信母校正为我们自豪。我们期待再回校园,再见师长,再会同学。
 
    盼望着下一次的重逢!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