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金陵中学行政支部 张铭
近日,我在编撰《金陵中学师生抗战史话》的过程中,查阅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校校友,新四军二师师长、甘泉县县长许言希烈士的有关资料,其中有他儿子许孝祖的《回忆我的父亲许言希》和他的战友陈慕的《我对许言希烈士的回忆》等。我除了被他投身抗日救国,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感染外,更被他那种公而忘私、全心全意致力于抗日救国事业的精神所感动。
许言希原名许延熙,安徽省嘉山县嘉山乡人,生于1912年4月15日。1934届金陵中学高中毕业生。1939年冬参加新四军抗日。1940年夏加入共产党。1941年4月,被选为淮南津浦路东八县农抗会副理事长。同年夏,调任淮南津浦路东第一直属区任区委副书记,1942年5月任区委书记。1943年3月,任新四军2师师长、盱嘉办事处主任兼盱嘉支队司令。1944年9月,任甘泉县县长。1944年12月10日凌晨在柏树乡政府所在地张宰庄遭遇敌特袭击,不幸牺牲,时年32岁。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之一。
许孝祖在《回忆我的父亲许言希》中提到:“父亲参加革命工作后,由于当时斗争复杂,环境艰苦,尽管他和我们一起团聚的时间不多,但凡我能忆起的一些事情,都体现了父亲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革命品格”。
许言希烈士在盱嘉办事处工作时,作为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生活上始终保持和大家一样。每到一地,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玉米粥、玉米饼,空的是仅有的几件灰布衣裳。就连妻儿到办事处探亲期间,也是全家睡在地铺上,吃的仍然是从伙房打来的饭菜,毫无特殊的地方。
更令有敬佩的是他对家庭的三次安置,更体现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公而忘私、为民服务、勤政务实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是许言希参加革命不久,父亲不幸病故。妻子预感到此后的逆境,写信给许言希,一再要求他回来料理丧事,不要再离开家,或者把他们母子带走。当时,不论是留在家里不走,或是把家属一起接走,都意味着牵挂家庭,不利于革命工作,甚至脱离革命。许言希没有这样做,而是匆匆料理完父亲的丧葬后,果断地把妻儿托交给岳父照料,自己毅然返回开展抗日工作的地区去了。
不久,许言希岳父家乡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因是“抗属”,岳父只好带着女儿和外孙到处流浪避难。直到听说许言希担任了盱嘉办事处主任,并打听到他的行踪之后,才历经艰辛找到许言希。
妻子满以为这次可以全家团聚了。可是,由于办事处驻地经常流动,许言希只留他们稍住些时日,就说服岳父把他们带到嘉山县农村,住在村口一间破废的地窑式的窝棚里。1942年冬,许言希的小儿子就出生在这个窝棚里。妻子临产前,家里除了玉米面,一无所有。正在全家发愁、亲朋担忧的时候,许言希托人把自己津贴买的和办事处按规定配给的大米、白面、红糖等物品送到家中。自己却因忙着工作没有回家探视。
1943年3月,路东地区实行精兵简政,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盱眙、嘉山两县合并为盱嘉办事处,时任新四军二师师长的许言希被任命为办事处主任兼盱嘉支队司令。这时,他的小儿子出世不久,根据地情况开始好转,妻子拖着两个儿子再次来到办事处驻地,她觉得长期东奔西走、到处寄居,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跟丈夫在一起,才有个依靠。许言希非常理解妻子的心事,然而,为了不因为家庭跟随办事处而增加机关的累赘,又说服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办事处,并亲自把家小安置在盱眙古城附近的梅巷村定居。在乡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妻子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家人的生活总算安了下来。
许言希尽管对自己家庭很少顾及,但他对贫苦农民、烈士遗孤却关怀备至。
那是调任甘泉县长之前,他外出工作来到古城区时,顺道回家住了几天。当时,梅巷村安置了一户烈属,是四川或云南人。她丈夫在前线牺牲了,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区政府为她买的两间草房内,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何同志”。父亲回家后,很快就去看望这户烈属,了解她生活上有无困难。尽管何同志一再说,乡政府、老乡对她得很好,但是许言希还不放心,特地跑了好几公里,找到乡长万忠同志,一再关照他,要主动关心和照顾好这户烈属。
谈话中,万忠同志顺便告诉许言希:区政府通知乡政府,要为你家盖房子,款子即将拨来。当时,许言希一家一直是借住在一个四合院门楼旁又矮又黑的一间小房子里。没想到许言希恳切而又认真地对万忠同志说,他在区里已经知道这件事,并且已叫区政府撤销这笔拨款。因办事处已到部队的通知,近期内要接走何同志一家,另作安置。到时候将何同志住的房子调给我家住,这样既省了公家的钱,又减少了乡政府的麻烦。
万万没有想到,不久许言希奉县委之命,深入扬(州)天(长)公路以东的公道地区,宣传抗日斗争形势,领导开展参军工作时,被敌特袭击牺牲,时年32岁。
为了沉痛悼念许言希同志,中共甘泉县委和县政府特在后方樊公殿(现仪征谢集乡)举行了追悼会。党、政、军和各界人士数百人从各地赶来参加许方希同志的吊唁活动。许言希的遗体安葬在来安县半塔集由罗炳辉将军倡导修建的新四军烈士塔旁。许言希牺牲的村庄被命名为言希村。许言希烈士的革命事迹和优良传统,一直留在根据地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