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下午第三节课
地点:行健楼一楼会议室
出席:王奎礼、陈柏华、卢惠红、刘凯、刘红霞、尹湘江、谈薇薇、陆平、丛晓燕
缺席:叶海忠(外出开会)、王守明(开会)、韩玉洁(开会)
主要内容:
1、 商讨高三教辅资料的征订和使用。
2、 谈薇薇老师主备《段太尉逸事状》
3、 零模考试后各班优秀作文汇集。
附:主备课文内容: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设计
主备人:谈薇薇
2017年9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
3、学习本文选择、组织材料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提炼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学习和借鉴本文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文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唐宋八大家相关知识,以及“状”的文体知识;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研读第一部分(1—4段)。
教学过程:
一、 简单介绍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称之为“古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开辟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新传统,影响深远。唐宋八大家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散文是文学、思想、文化的综合体,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本书根据八大家散文的文体类别,分为11个专题。
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二、题解: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状”,又称“行状”“行述”,是旧时记录死者世系、籍贯、名实、生卒年月、生平概略等的一种文体。常由死者门生故旧撰述,供撰写谥议、墓志、传文时参考。
“逸事状”是“行状”的一种变体。刘知几《史通》:“逸事者,前人所遗,后人所记。”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逸事状则当录其逸者,其记已载,不必详焉。”柳宗元作《段太尉逸事状》时,已见过史馆修撰的殉难大臣司农卿段秀实事迹,柳文具有补阙性质,所记为史官失载之事迹。
三、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朗读, 翻译。
2、教师强调重点字音、文言现象,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重点文言现象列举:
实词:领、丐取、货、肆志、嗛、辄、戚、白、辞、草具、晡、解甲
古今异义:无赖、生人、假设、
虚词:以、因、诚、固、
特殊句式:邠人偷嗜暴恶者
欲谁归罪
公幸教晞以道
重点句式:其与存者几何?
3、一句话概括每段大意,尽量简洁准确。
①郭家军悍卒肆志,邠恶人争附之,民不聊生。
②为民请命,自荐平乱。
③杀乱兵,郭营大噪,独闯军营,晓以大义。
④郭军折服,胸怀坦荡,请留宿营。
——勇服郭晞,巧解兵乱
4、概括第一件轶事中表现出段太尉怎样的个性特征。——刚正沉勇
5、补充段太尉其人: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淠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玄宗时举明经,天宝间从军,先后事高仙芝、封常清等,守边有功。肃宗时辅李嗣业、荔非元礼、白孝德三府,益知名。代宗时,土蕃袭击京师,代宗幸奉天(今陕西乾县),因军粮匮乏,段秀实自请为军侯,知奉天行营事,号令严明。兵还,白孝德推荐为泾州刺史。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征拜司农卿。建中四年(783)十月,因反对朱沘称帝遇害。至德宗兴元元年(784),“诏赠太尉,谥曰忠烈”(《新唐书》本传),故柳传称“段太尉”。《旧唐书》本传:“非公会,不听乐饮酒,私室无妓媵,无赢财,退公之后,端居静虑而已。”中唐时期,段秀实的个人品质与一般武将迥然有别。
四、布置作业
以相同的方法自己学习5—8段,梳理字词,概括文意(后两件轶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学生自学5—8段的情况,分析并且学习本文选择、组织材料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
实词:给、巽、谕、舆、手、衣、困、耻、愧、恨、致、固
虚词:且、
特殊句式:汝又取不耻。
汝将何以视天地?
2、文意概括
(5—7段)卖马偿租,爱民如子;意感尹少荣,仁愧焦令谌。——仁慈宽厚
(第8段)廉诫本族人,节显治事堂。 ——清廉正直
二、问题讨论:
1、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中的“大节”指什么?世人如何评价这一“大节”行为?
补充史料:
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势磅礴,凛然万古存。”张岱《思农笏》:“段秀实,勃然起,夺象笏,扑狂兕。破贼头,出脑子,血并流,污当贮。笏下如轰雷:恨不万段汝。”段秀实一生行事,以“笏击朱沘”最为知名于世。
就这一行为来看,极易视段秀实为一赳赳武夫,鲁莽军人。因为照一般人看来,反对朱沘篡位,未必采用此种没有实效的激烈手段。
但如果审视事件背景,即可知这是一深思熟虑大智大勇之举。其一,段秀实抗命救驾,召回三千锐军,知己必死,乃拼死一搏,冀其成功,因刘海宾“不敢进”不相助应,朱沘死党极力维护,这一“擒贼先擒王”的计划未获成功。其二,朱沘极力拉拢声誉很高的段秀实,段秀实运用此种自我牺牲手段,在朱沘反迹显露之际,与叛逆划清界限,揭露朱沘面目,振奋朝野人心,意义不可低估。段秀实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的大臣,绝非一介武夫。
补充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受命东征过长安,军士以无赏食劣哗变。德宗招禁兵御之,无一至者。乃出奔奉天。乱兵人宫大掠,奉废居京师之原泾原节度使朱沘为首领,失意官僚多附之。朱沘令泾原兵马使韩曼将锐兵三千,声言迎大驾,实袭奉天。韩曼追駕,事急之际,段秀实、刘海宾等设计用司农卿印符追还乱兵。段秀实知韩曼回军,自己必死,乃决计搏杀朱沘为国除奸。《资治通鉴》卷二二八记载:“沘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及秀实等议称帝事。秀实勃然起,夺(源)休象笏,前唾沘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邪!’因以笏击沘,沘举手扦之,才中其额,溅血洒地。沘与秀实相搏忷忷,左右猝愕,不知所为。(刘)海宾不敢进,乘乱而逸。(李)忠臣前助沘,沘得匍匐脱走。秀实知事不成,谓沘党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杀我!’众争前杀之。”后朱沘于长安建号称帝,杀唐宗室七十七人。次年五月,长安收复,朱沘西走奔吐蕃,为部下所杀。
2、联系本文写的三件轶事,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三件轶事,分别有所侧重,分别体现段太尉的沉勇、仁慈、清廉。柳宗元的材料得之于对“老校退卒”之访谈,访谈之所得必不止此三逸事,柳文对段秀实诸多逸事显然也是从不同侧面作了取舍的。材料的指向在突出段秀实“遇不可,必达其志”的精神,突出段秀实作为一位“儒者”以柔克刚的个性,而消除对段秀实“武人”匹夫之勇的误解。
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一文中,柳宗元谈了写作原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也。”《段太尉逸事状》亦明言,时过境迁,世人乃生“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浅薄之议。很明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辩正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误解。也希望韩愈修史时秉持公心不畏刑祸,给历史人物以公正评价。
3、在材料的组织上。柳宗元为什么先写“勇服郭晞”?很明显按时间顺序,“卖马偿租”事应在“勇服郭晞”事之前。
作者用“先是”一语倒置两事,正是此文结构上颇具匠心之处。其一,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小人诽谤段秀实“笏击朱沘”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试看“勇服郭晞”,主要不是逞一时之能,而是靠对郭晞其人的深刻了解和冷静分析,并以理服之。其二,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剑拔弩张的气氛,能给读者一种强烈深刻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张弛之中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4、本文所写三事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作者选择三个独立的事件来表现段秀实勇、仁、廉三方面的性格,但这三件事又不是孤立的,人物性格也不是割裂的。仁智忠勇是段秀实思想性格的基础。“笏击朱沘”是这种性格最突出的表现。大仁大智才能大勇,段秀实身处乱军之中仍能谈笑风生毫无惧色,因为他把百姓疾苦置于自己生命之上。“卖马偿租”“仁愧焦令谌”主要表现段秀实同情百姓的仁爱之心,揭示段秀实以身殉国的思想基础。“封识大绫”“节显治事堂”,除了表现段秀实清正廉洁的品格,还说明他早就洞察朱沘野心,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说明反对朱沘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段秀实的性格是勇、仁、廉的有机统一。完全不同于一介武夫的鲁莽之勇。这三件事看起来互不关联,实际上事断而线不断,都是为了证实段秀实的儒将本色,是一位勇、仁、廉的“儒者”,这才是贯串《逸事状》全文的一条线索。
三、体会本文其他的写作特点。(由于时间关系,可任选其一着重体会)
1、写“勇”,可否删去“敢哗者死”之后的内容,因为此时矛盾已经化解。
写“仁”,可否删去第7段,因为农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写“廉”,可否删去“栖之梁木上”之后的文字,因为处理大綾的过程已经结束了。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刻画人物的手法和细节。
2、柳文所写之段秀实逸事,《旧唐书》未采,至宋祁《新唐书》始补入,基本沿用了柳传文字。《新唐书》本传是历史著作,《逸事状》是文学作品,二者是有区别的。
不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悟总结
“吾戴吾头来矣。”《逸事状》
“吾戴头来矣”。《新唐书》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逸事状》
“秀实泣曰:‘乃我困汝”’,《新唐书》
“过岐,朱沘幸致货币,慎勿纳。” 《逸事状》
“若过岐,朱沘必致赠遗,慎毋纳”。《新唐书》
总结:善于“以文运事”,情节故事化,是《逸事状》写法上酷似《史记》之处。诸如以紧张激烈的冲突刻画人物、以映衬对照的手法表现人物、 以富有个性的语言描摹人物。同时寓抑扬褒贬于叙事之中,以形传神,而不作空泛议论,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读者在感受动人故事的同时,也就为主人公的高风亮节所折服。《史记》这种笔法,柳子运用得炉火纯青。而最后一段对段秀实的评论,显然带有史传论赞性质,所以为《新唐书》引用。这就令人更清晰地看出了本文师法《史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