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风送爽的初秋,9月5日上午金陵中学化学组高二备课组迎来了2017-2018学年开学第2次集体备课活动。作为一个理科备课组,我们的活动在既活泼热烈又条理清晰的氛围中顺利进行。备课活动中,大家讨论通过了本学期的进度安排,并由戴建良老师主讲,主持了第一次备课说课活动。戴老师就选修五《有机化学》第一章三小节的教学重点和注意事项分别进行了介绍。因为戴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断对教学的钻研以及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一小节的说课都让大家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比如对于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问题,戴老师就分子内碳原子共轭问题和分子内原子振动问题提醒大家注意在教学中注意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回避有争议的问题。而针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戴老师和大家讨论了教学范围和重点,留下一些命名问题留待学生深入学习后再逐步完善。备课活动在大家积极的参与与讨论中结束了,我们都很期待下次的活动能给大家别样的精彩!
赵永承、戴建良、朱旭文、张宁梅老师参加了本次备课活动。
附1:主要内容:
高二化学备课组(选修)第2次集体备课内容
戴建良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教学目标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 学习要求 | 教学建议 |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 1.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 结合分子中碳的骨架、官能团推导有机化合物的通式。 |
2.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典型代表物。 | ||
3.知道通过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 ||
4.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 ||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 5.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且知道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 归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运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等。学会上述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
6.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对映异构、顺反异构和手性分子不作要求。 | ||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7.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和苯的简单同系物。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 注意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注意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的区别和联系。 |
8.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
二、内容分析
1、地位与功能
这三节内容是选修5第1章内容。是在学生已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命名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有关。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机化合物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碳骨架)分类,另一种则是按照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特殊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分类。通过分类方法的学习,认识分类思想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先让学生回顾:
必修2第3章我们学习了哪些有机物?请举例说明,并说出它们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然后介绍:
1、按碳的骨架的形状进行分类,上述物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2、按官能团分类
类型 | 官能团符号和名称 | 典型代表物的 名称和结构简式 |
烷烃 | —— | 甲烷 CH4 |
烯烃 |
| 乙烯 CH2=CH2 |
炔烃 |
| 乙炔 HC≡CH |
芳香烃 | —— | 苯 |
卤代烃 | -X (X表示卤素原子) | 溴乙烷 CH3CH2Br |
醇 | -OH 羟基 | 乙醇 CH3CH2OH |
酚 | -OH 羟基 | 苯酚 |
醚 |
| 乙醚 |
醛 |
| 乙醛 |
酮 |
| 丙酮 |
羧酸 |
| 乙酸 |
酯 |
| 乙酸乙酯 |
2、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学生已经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也有所认识,知道了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呈四价,碳原子既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又可以相互成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有机物可以形成链状分子,也可以形成环状分子。学生也了解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介绍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要从学生熟悉的几种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代表物中,深化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复习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结构特点,加深对饱和烃、不饱和烃、烷烃、烯烃等概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为下一步学习“系统命名法”做准备。
教学设计案例:
第1课时:有机物的结构
介绍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并分析其中共线、共面的问题,接着对其他简单化合物的结构的共线共面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将乙炔的结构提前到这儿讲一下。
介绍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
关于共面、共线问题的讨论:
1、“可能”共面与“一定”共面
即使是乙烯,所有原子也不是在任意时刻共面,因为乙烯中的C-H键存在弯曲振动。所以1996年全国卷对共面问题表述比较委婉,C选项没有说6个碳一定在同一平面上,这实际上考虑了分子的面外弯曲振动。
例1(1996全国高考,16)描述CH3—CH=CH—C≡C—CH3分子结构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6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B.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C.6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D.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2、共轭结构中的共面问题
共轭分子中的原子是共平面的,这时要不要考虑单键的旋转问题?
例如:1,3-丁二烯中所有原子都是共面的,其有两种构象:s-顺式和s-反式,两者在室温下可以迅速转化,形成动态平衡。
再如:苯酚分子中,氧原子sp2杂化,所有原子共平面。
第2课时: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由于必修2对同分异构只要求丁烷和戊烷,且对书写方法也没有介绍。选修5需要介绍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教学时首先三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在书写练习中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本节课重点学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以及一氯代物的种类的判断方法。对于烯烃、炔烃、醇等其他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不要一步到位,在后续学习中逐步提升。
3、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知道有机物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连接方式不同,有机物分子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应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烯、炔和苯的同系物。
教学设计案例:
一、烷烃的命名
步骤:选主链 —定编号 —写名称
(1)选主链 — 长(选择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作为主链);当有多条等长(最长)的主链时,选支链(取代基) — 多(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主链进行比较,取代基应尽可能简单,这样取代基的数目就会增多);
(2)定编号 — 小(取代基在主链上的位置,小取代基的位置优先)
最低系列原则是:给主链编号从哪一端开始,要以支链位号最小为原则,如果有多个支链时,可从不同端点编号,然后将位号逐位对比,最早出现差别的那位数中,取位号小的那种编号法编号。
当有多种编法编号相同时,使简单取代基的编号小。
(3)写名称——支位-支名主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
例1:命名下列烷烃
二、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1)选主链:含有官能团的最长链
(2)定编号:使官能团的编号小
(3)写名称
例:命名下列有机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