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8月30日
地点:203化学实验室
参加人员:化学组全体老师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组例会,江敏老师首先总结了上一年度“名师工作室”各项工作。包括邀请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北京大学严宣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教授、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来校讲学,接待福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成员来校交流、我校教师受邀在杭州、西安在全国性会议中交流学习等。同时强调在新的学期要拓展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了我校在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
随后,化学组各成员就新学期的备课上课要求以及《金陵光》征稿活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成员在会上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备课与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做好教案、练习、ppt等准备工作,加强教案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
(2)做好备课组的集体商讨活动。通过每星期一次的集体备课,各年级的备课组形成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保证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与按期优质完成。
最后,各位教师交流了个人经验,对教科研档案的管理、教学用书的采购建议等进行了意见的交换与讨论,整个活动气氛热烈,持续了2小时。
与会化学组老师的大合影
金陵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化学教研组第2次集体活动
时间:10月17日上午
地点:105化学实验室
参加人员:化学组全体老师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在平常而又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化学组的老师们始终如一地以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对待每一节课,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并且取得不负众望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这样的默默坚守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教研组的特色,结合中央电教馆的“一师一优课”的活动,做好记录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次教研组的集体活动中,我们主要讨论有关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录制教学常态课的计划性与可行性问题。具体观看了在105实验室自动录播系统的录放功能,分析比较学校科学馆102和实验室105具有的录制设备的特点,并对今后录制的计划进行了粗略地安排。
化学组教师在讨论录制教学录像的相关事宜。
金陵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化学教研组第3次集体活动
时间:10月24日上午
地点:105化学实验室
参加人员:化学组全体老师
为建设“平安中国”,南京市消防保安大队以及市教育局的有关部门,要求对化学组在药品存放以及药品使用进行了检查和网络监控的常态化管理。
为此化学组教研组长和实验室老师在10月20日按要求参加了集中学习和培训,为了向全体化学老师传达会议精神,并规范今后的行为,特此进行此次全体教研组老师参加教研活动。
宋柏波老师介绍了新增的对易制爆、易制毒药品进行分类存放的设备和管理办法,并且细化了备课组、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领取、归还化学仪器药品的规范和要求。
江敏老师在传达了市级会议上通报的药品使用不当造成伤害事故的主要案例以后,强调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从点滴做起,强化安全意识;同时也请老师们做好拥有家庭小实验室学生的说服工作,用负责任的态度,协同社会多方力量在防范与消除社会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方面,做出积极的行动与贡献。
宋柏波老师在向老师们讲述药品管理的新规范 化学药品保管新设备
金陵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化学教研组第4次集体活动
时间:10月31日上午
地点:102录播教室
参加人员:化学组全体老师
10月31日的上午,化学组陈荣静老师、赵永承老师、吴萍老师代表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在化学教学研究活动时间,分别以《金属钠的性质—Na》、《苯酚》、《化学反应速率》为课题,开设了三节教学研究课。
三位老师为此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展示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与调控。
受时间的制约,在上午半天的时间里,我们只能听取了三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以后将另择时间请三位教师与组内其他老师一起分享他们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心得与体会。
(1)陈荣静老师在上课 (2)赵永承老师在上课 (3)吴萍老师在上课
(4)化学组老师在102观摩室中听课
金陵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化学教研组第5次集体活动
时间:11月13日上午
地点:102录播教室
参加人员:李惠娟、宋柏波、陈益、张修锋、邢启华、陈文婷、陈荣静、卜卫平、金荃、江敏
在此次教研活动中,由于是利用正常教学活动的时间,所以部分老师因为上课或监考而未能出席。
张宁梅老师与学校国际部剑桥课程的高二(2)班的同学们,向教研组的老师们开设了一节以《化学电源》为课题的全英文的教学研究课。
在教学过程中,张宁梅老师以流利而清晰的英文,与同学们就化学电源的起源、原理、概念以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借助于实验的观察、思考与探究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讲解、交流与讨论。
老师们在听课结束以后,也对中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测评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和交流。我们也希望通过中外教材与教学的比较研究,促进和发扬自身的教学特色,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业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
(1)张宁梅老师在上课
(2)学生在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