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相屏屏 郑子龙
针对本次期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各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大家明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们要抓住基础,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以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相屏屏老师还特别提醒大家,要督促学生阅读市教研室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和《子夜》。
在本次期中考试的质量分析中,高二语文组着重探讨了作文部分,郑子龙老师对此次作文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作文题如下: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红酒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红酒”;
当改装白水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白水”;
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会说“这是一只杯子”。
当人们心中装太多东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则材料作文分为两个部分。以句号为分界,前一部分探讨一对关系的三种情态,后一部分通过类比指明核心立意。
从整体上看,这则材料的关键就在后一部分。如若没有这收尾的一句,立意将有更多种可能。可供比较的是下面这道2007年的广州一模题: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但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这则广州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论点:1.活出不同的精彩;2.环境造就人3.心境倒映人生4.散发背后的光芒等。
与之不同的是,这次考题材料的结句有收归立意的作用:“当人们心中装太多东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材料认为,人之所以是自己,在于“心”中没装外物。如若“装满太多的东西”,人就出现“异化”、“物质化”的情况。
所以,本题的核心是对我与外物关系和本我是谁的探讨。人的本真之心已被物欲褫夺,那么“我”究竟是谁?“我”究竟要以怎样的面貌示人?“我”今后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从这一点上讲,文章具有深度挖掘的可能,适合从哲学与人性的层面做出探究,以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
下面,我们看前一句提出的一对关系的三种情态。所谓“一对关系”指的是“人们”看待“玻璃杯”;“三种情态”指的是“玻璃杯”的填充状态所引发的人们对其的评判。譬如“红酒”与“白水”,当二者装入杯中,杯子的自我属性就转化为填充物的属性。
因为人们狭隘的感官之见,主观理念填塞了人们的内心,先验地对“杯子”做出论断也就不足为奇了。“杯子与红酒”——“一定要用杯子喝红酒”——“一杯红酒”——“红酒”。当你在酒店向服务员要一杯红酒时,一定会说“我要红酒”,而不是“一只杯子和装在里面的红酒”。为什么会这样?人们常常忽略起辅助作用的成分,只保留表示其有功用的成分。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杯子的本体属性被忽视,因为没有人会“喝杯子”。
所以“红酒”与“白水”的两组情态凸显了人们的功利之心——一切填充物当为我所用,填充物才使杯子有用,杯子的意义在于填充物。
幸运的是,杯子的最后一种情态对这种功利之心进行了有益的反思:“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会说‘这是一只杯子’”,为何一定要“空置”呢?这似乎是倒退两步以纠正冒进一步的做法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同杯子的本体属性,足见人们“头脑冬烘”到了何种地步!
因此,我们发现了人看杯子的同时,杯子也在看人。从杯子被外物填充,到人们被类比成杯子,由“欲念”填充,整则材料前后两部分也就自然衔接了。
高二语文组将全年级60分以上的作文搜集完成,进行分享,并且在“金中语文”微信号上发表,获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最后,相屏屏老师又主备了《太史公自序》,对主要实虚词及重点句式进行了归纳,并重点分析了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以及《史记》能够写作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