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情境融于课堂,课堂激荡活力--金陵中学2021年第17届“行知杯·生命课堂”优质课赛课获奖教师获奖感言

语文组 万玉龙

今年是我正式入职金陵中学的第二年,也是我参加“行知杯”的第二年。这两次参加“行知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学中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环境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整个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参与,通过激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推动认知活动的进行。“情境”正是连接学生与文本的中转站,教师必须巧妙地将这个中转站建立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方可保证学生在思维的道路上瞄准方向,大步前进。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应当只是布置几个讨论题或是小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偶尔动一动,更重要的是让情境真实化、现场化和生动化,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准说,主动改变原先被动学习的课堂习惯,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得知本次“行知杯”的主题——情境,和课题——《变形记》时,我就开始思考该如何将两者进行融合。因为《变形记》文本内容很多,一节课的容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我需要对文本进行筛选,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

首先,我将对《变形记》的主旨挖掘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随后,我就不停琢磨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冥思苦想,多番纠结,仍旧乱麻一团。突然,脑海中闪过一道光: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认可的情境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参与到其中去,脱离了学生实际需求,情境创设得再科学也不过是一件制作精湛的工艺品,只可观赏不可把玩,更何谈去思索它存在的价值。于是,我找到了一位学生,将我的想法告知他,并让他从个人课堂参与和接受的角度给我一些建议。最终在我们的反复推敲下,我将情境设置为“制作分班的纪念明信片”,并在此情境下围绕主旨挖掘分设了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小任务以串起整个课堂。

根据课堂反应和课后反馈,这个情境的创设是符合学情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可参与性,因此,整个课堂充满着活力和想象力。通过这两次“行知杯”的锻炼,我明白了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时刻把学生放在考虑的首要位置,只有学生愿意参与,情境才有存在的价值。

借此机会,我也想郑重地向所有帮助过我的同事说声谢谢,向八班那位给我提出宝贵建议的姜昊东同学说声谢谢,向五班所有同学说声谢谢。正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即使途中有再多的狂风骤雨,我都能勇敢度过并不断成长和进步,万分感谢!

 

撰稿:万玉龙

审稿:陈立其副校长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