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上午,南京市高一英语教研活动在我校进行,活动围绕英语学科新课型——整本阅读教学展开,我校姜晓平老师和袁欣晨老师各上了一节公开课。
姜晓平老师针对新教材的配套阅读材料《妈妈的银行账户》(Mama’sBank Account)开设了一节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该书属于中级英语读本,适合高一学生课外阅读。
开课之前要求学生1个月之内读完书中的十七个故事,并按照班级人数划分出十七个合作小组(每组3人)。基于“阅读圈(Reading Circle)”,由学生从本章节“妈妈”的品质特点、语言赏析、主题内涵三个角度进行小组探讨,并形成小组读书报告。
课堂分为4个环节:首先,以读书报告展示为基础,讨论总结了“妈妈”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在一次次与危机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个别章节中“妈妈”没有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魅力已经深扎在孩子们的心中。接下来,教师以Chapter 11中的“saving laughter”为典型案例,呈现了“妈妈”对孩子们人格塑造方面的深远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深刻的思考,引领学生从母亲、女性、人三个维度对“妈妈”这一角色进行了赏析。
最后,结合阅读中与作者对”妈妈”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以独特的视角写一写自己的妈妈,这样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袁欣晨老师基于同本配套阅读材料《妈妈的银行账户》(Mama’sBank Account),重点围绕前三个章节开设了一节整本书阅读的读中推进课。
本节课从小说写作背景切入,教师带着学生们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旧金山,了解那时的美国社会环境和工人阶层的生活状态。基于时代背景,师生共同重温前三个章节中的精彩片段,交流彼此感触深刻的情节与人物。“妈妈”是整本小说的核心人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再读小说片段,从语言、动作、心理三个角度分析妈妈这个角色,逐层深入、抽丝剥茧,“妈妈”的形象也愈发清晰、立体。课堂最后回到小说书名《妈妈的银行账户》,全班思考、探讨书名由来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银行账户”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妈妈存在账户里的究竟是什么?二十年过去,作者为何回忆起儿时故事,并写下这17章围绕妈妈的童年记事?这只是一本教育孩子的青少读物,还是另有深意?经过一堂课的共读与分享,学生们一方面复习了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分析人物的常见角度;另一方面对小说本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接下来的阅读亦加深了兴趣。
目标语言输入和产出相结合的度影响外语学习效率的高低,两者结合得越紧密,协同效率就越高。高效利用好补充阅读材料,学生的高阶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拓展适合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配合恰当的整本书阅读课,这对学生形成阅读兴趣、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有重要的引导的作用。通过集体教研,教师们在整本书阅读这一英语教学中的新兴课型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也给接下来的日常教学带来指引与启发。
(供稿:外语组;审核:陈立其)
(图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