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方“知
——2022年第十八届“行知杯·生命课堂“赛课教后感
一、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语文教师 万玉龙
入职金陵中学已逾三年,在此期间,我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三年,三次“行知杯·生命课堂”赛课,从二等奖到一等奖,弥补了自己的遗憾,也见证了自己的改变,很荣幸能够再次获得“行知杯”赛课的一等奖。回忆本次“行知杯”,我感慨颇多。
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帮助每一个个体平稳过渡和快速成长,回想过去,我十分感谢学校费尽心思地为我们年轻教师搭建“行知杯”这样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面对一批还未成长起来的新教师,学校总能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帮助,入职以来我的每一次成长几乎都有学校的陪伴,感谢!
一个合格的课堂绝不仅仅是靠某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呈现的,只有师生同心合力,才能激发课堂的热情和活力,所以,我非常感激原高一(12)班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本次“行知杯”更改了赛制,面对陌生的班级,我是紧张的,但这群学生用他们的善意和能力给了我一个惊喜的课堂,感激!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无法离开集体的滋润,优秀的集体往往能给身处其中的个体带来巨大的正面引导,因此,我特别感恩原高二语文备课组组长朱德勇老师、我的教学师父王芳老师和同组其他老师一直以来的指导和鼓励。正因为有这样充满着温暖与正能量的集体,我才能在众多岔路的选择中找准方向,勇敢迈出前进的那一步,感恩!
未来,我将带着所有人的期待,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二、我站在讲台上
物理教师 蒋霖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和老师们的承让,让我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展示机会;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物理组团队给予我的帮助和力量,感谢李俊、吴兴国、徐锐、张云、邢标等前辈不辞辛苦,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这次比赛我收到课题《电阻定律》以后,首先定讲课思路,制作大纲式教学课件。总体思路清晰了以后,再往上添枝加叶。
其次,制作教具,准备导学案。就物理学科来说,教师不仅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而且一定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喜欢物理的热情。因此,必须制作实验教具,然后组织教学。先自己串讲,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说:重难点的把握、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及语言的组织。在课堂表现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多样性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样样都得会,站在讲台上教师就得是演员,要做到声情并茂。当然恰当的运用是关键,有魅力的语言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希望以后能在更多的平台上得到锻炼。
三、此时不搏何时搏!
数学教师 顾玉越
行知杯比赛已经落下帷幕,感谢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帮助年轻教师成长的课堂教学大赛!此次大赛,评委评点专业,选手强者倍出,比赛结果更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获奖固然令我欣喜,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整个比赛的准备和参赛过程,这无疑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学习与交流、付出与收获、体验与成长是我对此次比赛最大的感受。
回想参赛的过程,真是酸甜苦辣,一应俱全。今年的比赛难度比以往都要更高,48小时的限时准备和无试讲的临时发挥让课堂更多了几分不确定性。接到参赛的通知后,我就把自己调整到临阵状态:挑选切入点,阅读资料,设计教学过程,写教案,和组内老师交流,制作课件,时间虽紧,但仍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进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推进。在这两天内,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都是在本职工作做完后才进行备课。有的时候备课进入了死胡同,迷茫焦虑混杂退缩气馁,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但是一想到那么好的学习机会,此时不搏何时搏?于是我又调整好心情继续备战。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大到授课步骤,小到课堂语言,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可以说整节课我都努力想做到精益求精。而这里又特别想感谢我们组的每一位老师,我的课堂绝不是我个人的努力所致,它的背后是数学组前辈们慷慨无私的指导,温暖人心的鼓励,是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是我永远感念于心的支持与帮助!
在比赛的过程中,倾听其他老师的讲课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我校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老师,他们的讲课思路和课件制作都各有千秋,新颖又出彩,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比赛之后是长久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语速有些快、板书没有写得很完整、对学生的引导方式还可以更到位等,同时感受到自己离优秀教师的标准,离构建生命课堂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觉得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有了更明晰的目标和更充足的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行知杯只是我教育生涯的一段小小的插曲,步入高三,在新学期新起点之上,我会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自我潜力,努力向先进教师学习,不断探索新方法,拓展新思维,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向能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的目标迈进。
四、打动我的部分
英语教师 石晚汀
行知杯获奖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获得这样一个殊荣,我特别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这么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平台,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也感谢来自大学的评委们。而我尤其要感谢的是金陵中学英语组的全体教师们。她们中的每一位,不管是不是同一个年级组的,都是才华横溢,善良温柔的人们。从我进入金中大家庭的第一天起,这些老师们就在生活和教学上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她们每一个人都是我的榜样,每一个人都让我敬佩,每一个人不仅是我的前辈老师,更是我的朋友,她们在教学上的优秀,在生活上的情趣,都促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也让我爱上了这个大家庭。英语组给了我归属感,也使我在赛课的时候毫无后顾之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当时参加行知杯正好是最后一个上场,一大早就来到了比赛现场,观摩了前面所有老师的课堂,获益匪浅,甚至有些打动我的部分直接进入了我的赛课的内容之中,可以说我有这样一个好的成绩,其实和前面老师们给我的启迪是不可分割的。衷心感谢金中、感谢英语组,希望行知杯越办越好。
五、在知行合一中为自己赋能
心理教师 王诚俊
入职五年,我经历了很多变化,但不曾改变的是:每年初夏,都有行知杯的陪伴。
在《为自己赋能》这课中,我看见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两大成长。第一,课堂从有趣走向深入。心理课的全称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十分注重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希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感受。然而,相较于活动环节的走心,总结环节总是会稍显匆忙和生硬。但在这节课上,我不仅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感,还通过合适的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了总结。当热闹的课堂因思考而重回平静,就从和学生的感受进行对话走向了和学生的心灵进行对话。第二,对课堂有了更为全面的预设。这节课的一个创新之处是:以前半段的课堂活动体验为辩题,借助辩论赛的形式帮助学生澄清对于能力的认识。为了做好课堂预设,我静下心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说什么、做什么?也正因如此,当所有组的学生都举起代表“不可以评价”的红色卡片时,课堂上最不惊讶的人就是我。我从容地点开下一张PPT,告诉学生接下来我将成为大家的辩论对手。在那个瞬间,我听到有学生“哇”了一声、看见有学生瞬间来了精神,我想这就是精心准备才能碰撞出的课堂效果吧。
在仔细聆听完高校专家的评课后,我同样清醒地认识到:这节课不仅是在给学生赋能,也是在给自己赋能。虽然已经当了五年老师,但是我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上公开课之前的小小紧张,帮助我快速进入上课状态的正是学生脸上的笑容和眼中期待的目光,老师的稳定来自学生的鼓励。在这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刻,是发言的学生面对面告诉我:老师,你给出答案的标准不一定正确,我的答案只要也能解释得通,那么也是我能力的一种彰显。看到学生的表达状态,我的内心很受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来源于他的自信,更来源于他的思辨精神。在追求真知的路上,他辩证地看待所谓的标准答案,让自己带着思考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生活。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这种思辨的精神也是我需要不断追寻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引领学生。
在五年行知之旅中,我对“行知”两个字的理解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所谓行知,有行方知。最初,我认为“知”指的是知道教什么;后来,我把“知”理解为知道怎么教;现在,我才明白“知”原来是指知道怎么学。一位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具备学生视角的老师,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从课堂中获益。希望自己一直都能做“学然后知不足”的心理老师,在知行合一中为自己赋能!
六、征途未有穷期
政治教师 李璇
一年一度的行知杯比赛是学校给予我们青年教师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它也像一盏明灯,始终启发和点拨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课堂,如何实现生命课堂。
这次比赛我们政治组分配的课题是《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课内容较少,知识点也很明确。但是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自觉思考不是很深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尽可能最大化地利用课本也跳脱出课本,以中华礼学文化为线索,设计了三个探究环节“礼从何来”、“百口辩礼”、“礼往何处”,展开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自主研究中发掘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备课过程中,组里的各位前辈老师耐心地聆听我的备课思路并给予了我宝贵的意见指导。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组内所有老师也一起就组内所开两节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与反思。
我想比赛虽已结束,征途未有穷期,这次生命课堂之旅给予我的力量会一直激励我继续埋首讲台,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