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 学科教研  | 艺术教研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美术备课组第6次备课

2018417上午美术备课组在艺术组办公室进行了本学期第6次集体备课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郭楚娇、丁宁

本次活动的内容:1、讨论树人中学的教研活动;2、郭楚娇老师主备高一的《从传统到现代》一课;3、高二布置期末作业内容。

附:简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林风眠的艺术风格与作品的形式特点;理解作品的内涵与独特韵味;掌握多角度、多层面鉴赏作品的方法。

2.通过欣赏感知与具体分析,理解画家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并能够从多个层面欣赏大师的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3.养成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的习惯,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接受世界多元艺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多角度鉴赏作品的方法。

2、画家独特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情境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作品图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以及林风眠的《白蛇传》,,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作品从画面题材来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相同之处在于同为仕女画,不同之处是林风眠笔下的仕女在形式语言上有别于其他三位大师的作品,因此林风眠的仕女画又被称为“新仕女画”。“新仕女画”究竟新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林风眠的仕女画世界。

教师板书并引出课题《白衣女》。

(二)直观感知

1.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林风眠的艺术生平,学生阐述,教师总结:林风眠是20C中国画坛上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乃至某些观念和技法相融合的杰出代表。比较知名的彩墨实验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熟于五六十年代。大师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工具,画非传统的画,且题材广泛,如风景、静物、花鸟、仕女和戏曲人物等。

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林风眠的代表作品《白衣女》,学生欣赏并思考:

——该作品主要描绘的是什么?给你的第一感受如何?

学生自由发言:作品主要表现了一位白衣女子坐在花瓶旁边把玩手中的花朵,拉长的形体再加上柳眉凤目,给人一种正宁静、典雅的感觉。

(三)形式分析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欣赏《白衣女》,同时提出问题:

——画家在画面构图、人物衣褶、肌体设色上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尝试总结,教师补充:画面采用小幅方形构图;人物衣褶直接以白粉勾勒,甚至还加入光的表现;而在肌体设色上基本上也采用平涂的手法,但人物的脸与手的色彩则有意以冷暗色调来进行表现。

教师继续追问:

——画家使用这些艺术语言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而后派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形构图更有利于特写式的近景刻画,也使得画面更加稳定、平衡;衣褶的流畅圆润则给人一种流动感;人物肌体的设色处理则更增添了画面的朦胧感与光感,从而更便于画境的营造和诗情的抒发。

(四)总结领悟

教师课件展示林风眠的系列仕女画作品,学生欣赏并尝试回答: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试想画家的“新仕女画”中“新”源自于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总述:20C上半叶,中国一大批画家试图以新的形式与语言来革新中国传统绘画。而林风眠的“新”就在于对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他将中国的传统绘画以及民间美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色彩和构图意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同时对20C后期的一些中国画家影响也颇为深远。

(五)对比分析

教师课件出示林风眠同样创作于20C六十年代的花鸟画作品《樱花小鸟》组织学生观察,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鉴赏《白衣女》的角度与方法分小组分析作品。

学生分别从作品的画面内容、构图、观察方法等方面来欣赏作品,教师总结补充:艺术家采用方形构图描绘了一群蹲立于樱花枝上栖息的小鸟;画家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观察方法将小鸟的眼、爪、羽、翅大都进行粗略描绘,从而有别于中国传统花鸟画淡化距离、具体刻画的表现手法,也使得整幅作品情景交融、流露出轻松、欢快的画面氛围。

(六)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进行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梳理,强调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西方艺术的新颖之处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最后鼓励学生课后选择徐悲鸿、刘海粟等画家的作品,采用同样的鉴赏方法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自身感受。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