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 学科教研  | 艺术教研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美术备课组第7次备课

201858上午美术备课组在艺术组办公室进行了本学期第7次集体备课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郭楚娇、丁宁

本次活动的内容:1、讨论田家炳中学的教研活动;2、郭楚娇老师主备高一的《新的实验》一课;3、高二继续期末作业内容。

附:简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特别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的变化,以及由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形式折射出的新思维,对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分析一些视觉设计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会利用相关图片进行打散重构,表达学生要表达的意义。

情感目标:欣赏感受、认识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正确看待传统艺术和新实验艺术的不同,尊重艺术多元化。

创造目标:通过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方式做发射性思维训练,以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美术语言”(艺术内涵),认识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并建立学生正确、健康和理性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自主法、练习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以时间为主线对二十世纪前的美术作品做一个回顾。

史前岩石壁画→古代绘画→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多种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作品;

从不同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风格、社会意义及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等多种视角,对前面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作总体复习与梳理。

2、请学生思考:二十世纪前的美术历程再到二十世纪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美术的发展该去向何处?该如何表现?怎样发展?

 二、“画家”面对面——学生演绎、情境再现,分析作品。

1、演绎条件:

“画家”面对面环节成败的关键在于“画家”要了解自己的作品,因此教师事先应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和资料。

2、基本思路:

让学生演绎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画家,创设与画家面对面的情境,这样课堂会变得形象、直观。教师用自主、合作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其理解20世纪艺术家们的创作风格、题材和观念,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美术语言”,认识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并建立学生正确、健康和理性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轻松攻克本课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任务。

3、演绎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师创设情境,请“画家”出席央视“面对面”栏目专栏“画家面对面”,请一位同学主持活动,以绘画流派为主线,请各流派的代表“画家”讲解其创作思想和解读其画面,台下学生与“画家”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教师适当引导,总结。

演绎主要对象为课本当中介绍的马蒂斯、安迪·沃霍尔、贾科梅蒂、毕加索、波洛克等五位实验艺术代表人物,介绍他们的生平、表现形式、绘画风格。

4、演绎图解: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预习,课堂上参与表演使教学变得更直观,通过学生的探讨得出结论。课堂中学生参与演绎, “面对面” 拉近与大师的距离,台下提问、台上回答、通过表述、表演,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等多种学习方式表达、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从而达到强调艺术家们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讨论小结

教师:观察二十世纪中期实验艺术作品,比较与二十世纪之前艺术作品的差异,思考他们的表现手法、创作思想。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小结:观看作品时不要轻易以个人的主观感觉下判断,应对作品仔细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与作品对话、沟通。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因为其中很多作品尚处于一种没定论的状态。所以重点是理解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了解作品艺术内涵,从而认识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建立正确、健康和理性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延伸

1、理解、掌握“打散重构”的概念和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  理解20世纪实验性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认识、理解、尊重这一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思想创举。通过将美术鉴赏与现代视觉设计建立横向联系,来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绘画、环艺、雕塑、现代的视觉设计、传媒节目展示所体现了新思维。以及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些视觉设计作品的构思及其内涵,会利用相关图片进行打散重构,试着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去组织画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从情感上欣赏、感受、认识和理解20世纪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从而强调新思维的重要性。

2、课堂作业布置及巡视

1、各小组将课前搜集的数张图片运用打散重构的手法,重新组合画面。

2、各小组合作完成《打散重构的练习》及填写《随堂学习卡》。

3、老师总结

1、点评学生的课堂作品。

2、通过课堂作品,强调新思维对20二十世纪的实验艺术的重要性。

3、肯定运用新思维和新实验带来了绘画全新的表现形式。

4、鼓励学生在多领域里运用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现代作品与传统作品比较中总结实验艺术的“美术语言”,运用所掌握的视觉元素及组织原理,将作品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幅表达个人思想的新作品,实现并记录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练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超越教科书,使之成为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激活丰富、生动的思维,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新思维、新实验的兴趣,强化对教学目标的巩固。

 

课后任务

预习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收集书本相关画家的图片和资料。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