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第八周周二(
本节课包括“原电池的构成和原理”和“化学电源的发展”两个主题。课的起始通过PPt展示“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让学生领略化学电源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展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音乐贺卡,设问“柠檬、Zn片、铜片、导线可以让音乐贺卡响起来吗”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情境,通过问题串和系列实验的设计,师生在问答、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完成“原电池的概念”的构建和“构成一般原电池的基本条件”的归纳。
课的第二部分选取化学电源发展过程中几个关键时间节点,纵向展示化学电源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大应用价值,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和归纳,评点各种化学电源性能的优劣,让学生感悟得到“电池的发展一直都在向着更加环保、续航能力更强的路线前进”。 课的最后让学生以合作和探究方式,完成“橙子、Zn片、铜片、导线让二极管灯泡亮起来”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收获和进步。
本节课教学主题突出、选材精当、构思新颖、结构缜密。如果说,两个主题的切入分别用的是广角镜和望远镜的话,那么,整个课题的深入与展开就像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视野广阔,学科概念和原理的揭示精细入微。
课后教研组老师在行政楼二楼接待室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交流,充分肯定了本节课的亮点和突破,对陈文婷老师专业成长和进步表示由衷高兴。大家普遍认为,一次磨课对专业成长就是一次破茧化蝶,一堂有价值的研究课,不仅是教师本人,也是一个备课组乃至一个教研组的共同财富,研究课或者公开课,是压力更是动力。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自觉地给自己的课设置一个高标杆,哪怕一学期只是做几次这样的高度投入和积极尝试,相信我们一定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我们的课堂也一定能充满生命活力!
【附录·教后记】
一、课堂设计的三条主线:
1、实验主线: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趣味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感悟到“电子转移”形成电流的事实,进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养成透过宏观现象追寻微观本质的化学思维方法。最后,从个体实验的失败到集体力量的成功,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重要。
2、知识主线: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层层追问,从宏观的现象推出微观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等内容,从而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3、化学史主线: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从第一个化学电池诞生开始,介绍化学电源的发展史,并把化学电源的负极材料的变化按年代排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体会时代进步、科学的魅力。
二、活动体会
参加完学校的这次活动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和课堂节奏的把握。”如何让自己课堂上的语言简洁明了、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何掌控课堂,很好的和学生交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是我们平时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