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南京市金陵中学推行素质教育10年的实践和思考
 
 
探索 、问题、困惑、挑战
 
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   丁强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办于1888年,是一所具有118年历史的百年老校。目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级中学。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从此,全面素质教育就成了金陵中学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灵魂,它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输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从1996年起,我们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的道路上先后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回顾十年来的探索历程,我们感慨良多。
    一、有益的探索
     1.实行学分制管理
    现行的高考制度说到底就是一种片面的评价制度,它把学生高考的5-6门学科成绩作为衡量一个高中毕业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为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扭转这种“片面的评价制度造成的片面的追求”所引发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和全面素质教育上的严重缺失,从1996年起,我校制订了《以学分制为制约和激励机制的高中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方案》,在高中试行了学分制管理。
    我校学分制管理的基本框架为“合格学分+绩点学分+奖励学分”。合格学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总量,它除规定了必修、选修及活动性课程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教育各学习领域中必须获得的最低学分外,还规定了学生在体育运动、艺术、英语、计算机、汉字书写和普通话等各方面素质的最低发展水平。绩点学分是根据考试成绩计算的,它反映取得合格学分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奖励学分是专为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者或在某一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者而设,以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开办高三教改实验班
    我们从1997年起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联合创办高三教改实验班。实验班从高二优秀学生中选拔产生,他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高三毕业后免试进入联办高校深造。实验班对学员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文理兼容,强化英语,计算机知识训练,探索中学与大学教学衔接的新途径。“优秀学生的优先发展”,使实验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多成了高校中最受欢迎和最具活力的学生。从1998年至2000年,我校共办了三届5个实验班,有194 名学生从实验班跨入高校的门槛。
    3.开展研究性学习
    金陵中学是全国最早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学校之一,曾被《中国教育报》誉为“全国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先行者,是一面旗帜”。
    我校最早开设的研究型课程中从1997年开始。高三教改实验班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结合社会调查自选研究课题、撰写报告或论文,并组织论文答辩。实践的结果是,学生的论文涉及教育、文化、心理、文学、历史、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受到高校专家和教授的高度评价。从2000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两课时,明确列入课表。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先后在金陵中学召开研究性学习现场观摩会。目前,学校不断加强该课程的校本研究和开发,制作了《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簿》、《教师指导手册》等,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融入STS课程、案例分析等内容,建立兼职老师队伍和创新实验室,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
    4 实践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把许多同学带入了创造和创新的新天地。2000年至2005年学校已连续荣获五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有两位学生曾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其中,我校华演同学的创新项目“记忆全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参加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荣获专项奖一等奖。国际小行星命名组织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华演星”;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科技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命名为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基地”。2004年还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金陵中学理科创新教育基地”。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访问我校、参观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后,高度赞扬学生的创造力。他感言道:过去我们中国人念物理,总被人认为只能念理论物理,不能去学实验物理。老外总以为中国人的不仅条件差,并且动手能力弱。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人搞实验物理照样行。他欣然为学校题词:“参观金陵中学有了极好的印象”。
    5 新课程培训
    我们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完全接受式的学习,到一种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这种转变是不能仅仅靠一两门课程改变和创立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是渗透到所有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才能起到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为迎接高中新课程标准教材在我省的全面设施,学校要求各教研组组织教师提前一年展开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素质教育。这使素质教育第一次有了实实在在的核心内含,它不仅和我们具有百年传统的优良教风学风相吻合,而且也是我们多年努力和探寻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2004年和2005年暑期学校先后中标并出色地完成了对南京市语文、生物、数学和化学四个学科的教师的新课程标准培训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名校的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培训中我们既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做报告,请他们就新课程产生的背景及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进行深刻地阐述。同时,还请我们的老师开设新课程教学研讨课、观摩课,和全市培训的老师一起切磋共同探讨。此外,我们在培训中还开展“说课”活动,展示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思路。
    二 、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内部:
    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现状,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①青年教师居多且教育思想尚不成熟
和其他学校一样,在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师结构中,大部分是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他们大约占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70%以上。这些教师中,本身有不少就是在应试教育中培养起来的,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师范院校把师范生等同于普通大学生,弱化了对未来教师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加上在现实中又面临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这三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现在教师队伍缺乏对教育理想和理念的追求。
    ②应试训练束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应试教育提倡的题海训练法,是针对现行高考制度并被可怕地证明是一种还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老师只能把所有的精力花在出题和做题方面,反而无暇顾及自己的专业发展。所以应试教育不仅危害学生,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提升都形成了阻碍,使他们陷入固定的“应试”模式之中难以自拔。而这样的习惯模式是推行新教改、实施素质教育最可怕的无形障碍。
    2  学校外部
    社会评价标准制约着新课程在学校的实施与推进。
    ①来自家长的压力
    作为校长,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来信,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家长对学校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之中的“深深的失望”。有不少的家长,虽然从内心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深受素质教育的启迪,甚至也大声疾呼要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但一旦孩子面临考分抉择和在“唯学历社会”中就业的压力时,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先烈”!可以说,在“考分决定一切”社会大背景下,家长对“名校”的价值取向需求,已经从对“名校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崇拜”,转移到对“高考分数的追求”上来。
    ②来自舆论的压力
    缺失正确的导向的舆论,也能给教育“掀起滔天巨浪”。去年一家小报冲着“升学率”搞的所谓南京的“高考之痛”,使一些本来就在脆弱的环境下坚守素质教育理念的名校,再一次蒙受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门被迫在全市推行星期六上课,进行以“升学率”为核心的“绩效考评”。
    ③来自其他方面(政府部门、教育主官和其他学校)的压力
     一旦把高考分数的成绩,作为衡量当地基础教育政绩的“唯一的检验标准”时,除了政府行政部门的压力外,我们还必须承受来自其他不同教育目标和发展模式学校的“竞争”压力。如果一个校长把“升学率”作为他办学的唯一的成果和政绩的话,恶性竞争的结果就会“走样到极端”。“升学率”背后的“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现在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下,越是求真务实的、越是搞素质教育的,压力就越大。
   三、感到的困惑
    1  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矛盾和冲突
    十六大提出的人才结构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现在的家长和社会舆论似乎都在把“数以亿计”的人往“一大批”中去赶,不能正确和理性的认识人才的结构和层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把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事业”,就会变得令人困惑:在主流教育理念和社会舆论导向发生偏差的情况下,教育拿什么才能做成“人民满意的事业”?作为学校,要不要为了“满意率”而牺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2  社会事业发展与现代教育状况的矛盾与冲突
    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步入全面小康的阶段,国家的发展也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的时期。处在这样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就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现实有时非常苦恼:一方面明明知道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创新性、研究性人才,也明明明知道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却很难推行下去。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为什么对此没有足够和清醒的认识,面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性教育被大肆扼杀时,却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说一声“不”!现在是国家主席和总理重视了,省委书记和省长重视了,但到了地方就“销声匿迹”了。作为一个急需大量创新人才的教育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为什么在这方面不能有更大的行政作为呢!
    四、面临的挑战
    1.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在2002年初金陵中学就提出了“即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一个学校要搞好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双重负责的平衡,关键还是在教师。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又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可以从方法论上制衡“题海战术”。别人要学生做100道题才可取得的效果,他只要学生做10道题、甚至5道题即可超过了。这就是有能力的老师可以把“应试教育素质化”!它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2.在发展中求提高图创新
    我们还准备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我们开创和实践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做法。如我们已经准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和大学名校一起,尽快恢复我们的教改实验班。在新的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下,借助新课程的推广,在更高的层次开展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和学分制改革。有了中央新的“东风”,我们相信今后的全面素质教育将走的更快、更高、更深入。
 
                                                              2006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